求解大旱困局 出路不只在农村
求解大旱困局 出路不只在农村
柴刚
又见大旱之年。
自6月底开始,秋作物缺水、减产等在产粮大省河南蔓延。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0%,以玉米为主的秋作物占全年粮食产量的50%。相关数据介绍,2013年河南秋粮总产量为495.70亿斤,其中,玉米总产量为359.30亿斤。截至8月22日,“中原粮仓”仍持续遭受大旱的“煎烤”。
不止是河南。农业部数据显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新疆等12个省区目前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截至8月上旬,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5868万亩,其中严重受旱1458万亩。
现实中,往往只有干旱时期才能显出水的珍贵,其实水资源的争夺无时不在,有地区的、城乡的,跨区域的大规模调水,在一定程度上是占用了原有地区的水资源,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往往使人均用水量倍增,与此同时,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灌溉方式却没有改变。
“除天气原因外,更多因素在于人。”河南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水利人士坦言,包括对环境的破坏、农业水利设施轻视等。他分析称,如果不改变现状,未来全国大旱的情景还会上演。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为应对旱情频发投巨资在各地建设的水利设施,往往在旱灾之后就暴露出严重问题,水利设施成为“摆设”的现象是农村干旱的难以承受之痛。
“注定”的大旱
8月21日,刘军(化名)在镇上老乡处打了一天的扑克牌。
“着急也没用,地里只能等着天下雨。”刘军坦诚,对于他及周边村民而言,遇到如此旱情,别无选择。
他是熊家岗村人,所在的南阳马蹬镇地处山区。自旱情以来,镇上各个村子的蓄水池大都没有蓄水,且有的村民日常用水也变得麻烦起来,甚至要到其他地方借水。刘军与村民们原本认为,等待几天后,雨天一来,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去。没想到,一等就是一个多月。
刘军说,农谚中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秋作物已过了生长发育关键期,他家里种植的玉米、花生、芝麻减产,甚至部分地块绝收已成定局。
他或许不知道,面临如此“旱烤”的不止是南阳。农业部数据显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新疆等12个省区目前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截至8月上旬,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5868万亩,其中严重受旱1458万亩。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全国旱情呈现范围广、高温干旱叠加、重旱区域集中等特点。据媒体公开报道,此次大面积大旱,是因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缺乏有效降雨,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南阳一媒体人士直言,官方仅从天气方面分析了旱灾原因。他认为,以南阳及河南为例,连续多年汛期期间,都遭遇干旱,在人为因素中,必然与生态平衡改变有一定关系。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近10余年来,房地产迅猛发展,形成城市包围农村之势,侵蚀着大面积耕地,并改变着多年积累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部分农村树木等植被也在大量减少,水循环受到更大阻碍。
早在今年初期,国际范围内的气象预报就指出厄尔尼诺现象会引发气候异常,或许中原地区的大旱是一个印证。
国家防总的信息披露,截至8月上旬,旱区有841万亩农作物因重旱减产,有56万亩干枯绝收。记者在河南多地看到,很多农民已经彻底放弃地理的农作物,提前将玉米“收割”,为之后的小麦种植做准备。
水资源争夺日盛
当然,大旱之下,农业不仅要面临水资源缺乏,还要面对调水、城乡争夺的压力。
水利部官员曾公开如此表示“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公斤,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
显然,该官员高估了国内的水资源形势。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在分布区域上更是明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布的信息介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45%,人口占36%,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2%,属于缺水区。
但无论是丰水区,还是缺水区,城镇化大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看似减少了农村生活用水量,但实际上城镇化的推进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水的需求量成倍增加,水利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用水量是农村人口的3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