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睦家:外资医院的困惑与希望
中国和睦家:外资医院的困惑与希望
对于不少有实力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说,投资医疗产业正成为一种热潮,而作为中国炙手可热的高端医疗品牌,和睦家也引起了资本市场各路投资者的关注,收购的战火甚至一路烧到了美国纳斯达克的二级市场。
从1979年即开始中国之旅的和睦家医院创始人、美中互利公司以及和睦家医疗集团总裁李碧菁女士近日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她不仅评价了和睦家以及中国医疗市场,也回应了市场上对于和睦家的一些传闻。
为建和睦家医院曾盖180个章
《中国经营报》:目前和睦家医疗集团下属都包括哪些医院?最近在建哪些医院?
李碧菁:我们现在有4家在3个城市已经运营的医院,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的和睦家医院以及在北京的康复医院这4家医院。还有10来家卫星诊所和一个独立的癌症治疗中心。
现在在建的医院也是4家,分别在广州、青岛、上海浦东以及北京的西部地区。在北京,由于市场需求很大,我们现在就有两家医院和六七家诊所,在西边的医院选址正在最后的谈判当中。像北京这样的市场,我想也许容纳三家和睦家综合医院都不一定够。我们的运营模式在北京已被患者普遍接受,因此我们有信心建设多家医院。
《中国经营报》:目前你们建设医院的速度是否大大提高?这些医院的快速建设是否是因为获得了复星、TPG等集团的投资?
李碧菁:是的,我们最近两年建设医院的速度明显大于前些年,不过这些医院的建设都有好几年的计划,计划可以说是在获得投资之前。有了这样的计划,我们才选择了合适的投资对象。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是经过了17年的完善,做一个综合医院并不简单。当然政府的大环境也对民营医院投资比较支持。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我们的建设才会提速。
《中国经营报》:你上世纪80年代来到中国,算是一个中国通了,当初你怎么会走到医院经营这条路上来?
李碧菁:我是1979年就来中国了,那时我已经毕业了并工作过一段时间。我一直对医疗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是生活质量的主要环节,也关系到社会的幸福水平。我刚到中国来,当时中国封闭的时间刚刚过去,中国的医院很缺现代化的工具,因为我曾在美国医院工作,我觉得可以给中国提供很多需要的工具和设备。
所以,我在中国头10年的时间,1979年到90年代初,我一直致力于帮助中国医院引进医疗设备,帮助和创造中国医院与国外在医疗器械上有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不过,我发现中国的患者还很不满意,包括就医的环境、服务的水平和安全条件等等,所以我们当时就考虑是不是可以给中国消费者一个更多的选择,如果他愿意在医疗保健上花更多的钱的话。
我投身中国医院行业并不偶然。到中国10多年来,我一直在中国的公立医院转,看到中国有非常好的大夫,却没法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就医环境和医疗服务体系。我想,如果政府允许我的话,我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平台。当然,这一想法是考虑了很长时间才开始实施的。
《中国经营报》:当初投资医院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困难?
李碧菁:当然很不容易。最初有这个想法是1991年,直到1994年才允许我们可以这么做。也就是说,争取这么一个对外资医院的绿灯的信号我们等了4年。而从获得这个信号到我们办齐手续并把一个小小的外资医院办起来,我们又用了3年时间。
当初我们办第一家和睦家医院的手续盖了180个公章。现在我觉得也差不多,虽然现在权力下放,可以是省里主管部门决定,但是也很麻烦,100多个公章仍然是需要的。如果是独资的话,还需要到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商务部审批。
《中国经营报》:你说过现在建医院仍然很困难。你们建的是连锁医院,有了第一家医院和品牌之后,以后再建还是有障碍?
李碧菁:主管部门对建立医院的审批不考虑什么连锁形式,这也是医疗服务界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我们每一个小诊所也好、医院也好,都要独立结算,这样从税收上来说很不利于医疗集团快速发展。
当然开一家医院肯定头两年到3年是要亏损的,不过在中国,虽然是同一个医疗集团,你赢利的医院利润不能冲减你的亏损,照样要交很多税。在美国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医疗集团,我们会统一交税,现在却是在建医院和诊所的各个地方都需要分别交税,此举不利于中国医疗市场上的企业集团化发展。
像我们这样按照严格标准做医疗的企业,到一个新的城市办医院甘愿亏损几年,而一些赚快钱的企业当年就能盈利,这样的政策适合后者的扩张,阻止了我们的发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税率,我们医院行业的税率和其他行业相比是最高的。
《中国经营报》:真的是最高的吗?
李碧菁:对,我们这个行业对营利性医院所收的税率是25%,虽说现在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但是税率却最高。相比之下,一些其他受政府鼓励投资的行业,规定的税率是15%、12.5%。对于非营利性医院,当然不必交税,但是我们是上市公司,只能建设营利性医院,而且很多企业在这个领域投资也同样需要建立营利性医院。在美国,非营利性医院也是有的,只不过所占比例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