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取消限购“动作太大”吗?
呼和浩特取消限购“动作太大”吗?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日前正式发布文件,宣布取消限购,从而成为正式发文确认取消限购的国内第一城。不过,这一文件昨日下午又被紧急撤回。
根据此前的文件显示,呼和浩特市自2011年4月1日起,在市区范围内实行住房限购措施,对已有1套住房的该市市民(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市民也享受该政策)、非该市市民,限购1套住房。而根据公布的文件显示,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含二套住房)在办理签约、网签、纳税、贷款以及权属登记时,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数查询证明,产权登记部门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也不再对购房人的房屋套数进行查询。
呼市楼市没必要限购
据新华网报道,近日,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对外公布呼和浩特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取消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制度,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含二套住房)在办理签约、网签、纳税、贷款以及权属登记时,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数查询证明。产权登记部门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不再对购房人的房屋套数进行查询,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使他们及其家庭在城镇扎根落户,有序引导增量人口流向”等要求,允许外来人口在市区购买成套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
同时规定,住房公积金支持普通住房消费,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调整为30%,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最长时限为30年。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通知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不过,昨日下午,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的网站上发布的链接已失效。有媒体称,该处负责相关工作的李主任表示:“政府文件有两个字打印错误,需要重新发布。”呼和浩特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产权处一位人士称,有听说市政府出台了此文件,由于具体文件目前暂未下发到该部门,因此是否取消并不清楚。
“这事很可能最后像沈阳那样,由于直接取消限购动作太大,政治风险比较大,所以又收回去。”张大伟说,在很多城市采取“绕道松绑”的方式就可以救市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没有必要去触碰取消限购这根红线,因为风险太大。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也认为,此前尽管也有很多城市松绑,但还没有哪个城市直接取消限购,“估计动作太大了,又收回去了”。
此前6月10日,沈阳房地产市场爆出重磅消息,称沈阳明确表示全面取消限购,房子随便买,本地人和外地人可购多套住宅。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不过,一天之后沈阳市政府部门即对此消息进行否认,沈阳取消限购也只经历了“一日游”。
需要指出的是,呼和浩特被称为国内楼市的奇葩,也是二三线城市疯狂发展房地产的代表。总人口300万,其中城市人口仅200万,作为一个二线末的城市,目前住宅可售库存高达12万套。目前来看,平均每月成交1000套左右,消化现有库存起码10年。
“而且更恐怖的是,最近几年每年供应的住宅用地都数百万平米,最近5年政府卖了住宅用地合计2120万平米,未来潜在供应起码还有10万套以上。”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张大伟透露。
按照呼和浩特市的目前市场结构,已经具备了所有崩盘的特征,如果不大规模救市,年内房价将出现暴跌。但限购政策松动,对一个库存去化10-20年的城市来说,因为人口增加少,用处有限。
业内认为,类似呼和浩特这样的城市,除非再现2009年的救市政策,否则楼市起码将面临5年以上的萧条期。“对于这类城市,目前首先应该做的是立即暂停所有土地出让,开始消化库存。如果再卖地,任何救市政策可能都已经无效了。”
而在目前楼市环境下,业内普遍认为,限购政策可能会在除一线城市和超1000万人口城市继续存在,而其他城市都有可能逐渐被取消。从目前各种征兆来看,各地都在试图突破限购限制,预计30个以上城市的限购将可能在年内取消。从某种意义上说,2011年这一轮市场政策调整的象征性政策就是限购,取消限购主要是象征意义大,但楼市要回暖,根本还是看信贷,只要银行不放水,各地楼市难有起色。
对于取消限购的影响,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呼市公开、明文取消限购,胆子够大。杨红旭认为,作为比较弱小的省会城市,呼市也没必要限购,不过是陪旁边的北京太子读书。关键是,呼市楼市弱不经风。此外,杨红旭表示,2013年底,呼市的住宅去化周期,高达37个月!排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之首!真所谓“高处不胜寒”。
实际上,杨红旭“ 所言非虚” 。根据国家统计局按月发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的显示,呼和浩特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自3月份开始一直到5月份,连续3个月的环比变动幅度为0,显示呼和浩特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已经连续3个月停止环比增长,但也未出现环比下降。
从同比幅度上来看,5月份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涨幅也从4月份的8.9%下降到了7.4%,出现了1.5个百分点的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