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 但仍需稳慎推进

时间:2022-10-24 09:27:28

 

来源:中国报道

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上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

“这是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也和我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志浩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图片

《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0%,收付金额创历史新高。人民币跨境收支总体平衡,全年累计净流入4044.7亿元。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2022年1月进一步提升至3.2%,创历史新高。

除了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也不断创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2.88%,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时上升1.8个百分点,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位。据不完全统计,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进一步提升,与我国外贸高景气度及人民币资产吸引外资持续流入的表现基本一致;而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的占比稳步提升,同样反映了全球央行对人民币资产青睐有加。”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报告》显示,近年来,人民银行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导向,持续完善跨境贸易、投融资人民币结算等基础性制度,激发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积极性,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具体来说,针对前期政策落地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人民银行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工作,支持数字化单证审核,促进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更加便利,简化直接投资账户开立要求,支持外贸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等,有效提升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时效,降低了企业“脚底成本”和财务成本。今年上半年,经常项目与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合计为6万亿元,同比增长23%;货物贸易中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提高至16.6%,较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此外,为鼓励配套金融服务提供,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离岸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导银行和相关机构结合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特点,为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活力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金额为4317亿元,同比增长20.7%。

人民币国际化需稳慎推进

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业内共识。

胡志浩指出,回顾世界各主要货币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一种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与其经贸的全球影响力不非线性相关,货币体系是一个高度网络化的公共品,往往具有“赢者通吃”的属性,其中网络效应极容易使得国际货币体系对现有的主导性国际货币形成极大的路径依赖。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国际化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谈及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胡志浩表示,只有国内经济实现稳定、高质量发展,国内金融体系不断拓宽深度和广度,人民币国际化才会稳定持续推进。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所以持续增强中国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影响力是人民币被更广泛接受的基础。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增长,美国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将持续下降,美国巨幅扩张的信用是否具备坚实的基础,这一疑问将逐渐成为撼动全球安全资产的重大隐患。这一过程中,世界会给一些其他货币或者资产提供新的机会,以使其能更为安全、便捷地发挥计价、交易媒介与价值储藏的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会有一定的机会和空间。不断提高安全资产的供给、发展好具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流动性体系,甚至是关注数字货币赛道的竞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也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久久为功,同时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胡志浩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贾晋京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下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是发展数字人民币,这需要在国外铺网点,完善清算支付系统等。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在近日发布的《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文章中指出,货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是国家综合实力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果。人民银行将继续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