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持续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中国网财经9月2日讯 今日,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在京召开。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在论坛上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性双重功能,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流动性合理充裕。4月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并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合理增加流动性的供给。7月末,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贷款利率持续下降,1-7月,企业贷款利率是4.29%,同比下降了0.34个百分点。
二是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4月份,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出台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23条政策措施,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实施力度,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创设了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的专项再贷款,增加了民行应急贷款,调增开发性、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的信贷额度,设立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的投放,完成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外资银行纳入该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在上述工具的引导下,资金配置结构优化,效率提升,普惠小微贷款,还有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都增长明显。
三是金融改革开放持续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不断提升。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不断健全。今年以来,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降低了15和30个基点,有效地引导了市场利率下行,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汇率双向浮动。对一揽子货币有升、有贬。8月末,对一揽子货币汇率指数与年初基本持平。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金融市场方面,改革开放取得了新进展,统一了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的政策,推出了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的互联互通。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稳步提升,人民银行持续完善跨境人民币的政策框架,支持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开展人民币结算,拓展银行境外人民币贷款的业务范围。
今年5月份,人民币成功地通过了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以来的首次审查,权重从10.92%上升至12.28%,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
阮健弘同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巩固经济恢复发展。
第一,继续营造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过度刺激,为后续的货币政策调控预留了空间。当前,消费价格上涨相对温和,也为货币政策的调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做好跨周期的调节,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经济发展。同时,也密切关注国内外的通胀走势,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第二,持续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首先是继续丰富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长期工具要注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阶段性工具要加快落实已确定的政策。其次是坚持激励相容。央行资金要充分地发挥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并强化激励约束,确保精准滴灌。最后是加强与总量工具的统筹协调。结构性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性的双重功能,具备基础货币的投放能力,需要与总量工具协调配合,共同维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第三,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稳定银行的负债成本,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汇率市场化改革,要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发挥汇率的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制度安排,增加政策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不断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着力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质效,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