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跨国药企组织架构调整潮起:提升效率冲出“红海” 肿瘤仍是重点

时间:2022-07-27 13:05:11

 

来源:互联网

近日,卫材株式会社披露了将永久关闭其美国全资肿瘤子公司H3 Biomedicine的计划。资料显示,H3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利用其集成数据科学、人类生物学和精准化学发现引擎,发现和开发精准肿瘤治疗方法。

就在卫材传出“关闭肿瘤子公司”消息之际,正值国内第七批药品集采结果发布,作为重磅抗癌药仑伐替尼的原研企业卫材失标的消息也一并传开,一时间卫材肿瘤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对此,卫材后续发布声明称,该合并计划将于今年底完成,H3公司的药物开发平台和试验性产品等研究职能与资产将移交给卫材美国,H3公司将关闭其办公室(和实验室)。

医药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臣向记者指出,卫材并没有把肿瘤砍掉,而是并入其他部门,将组织调整为更高效。在中国市场此次集采失标,影响多大目前并不清楚,但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毋庸置疑,在全球调整组织架构的同时,在中国则是调整营销方式,自第5批集采后跨国药企从漠视到积极参与。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销售、临床试验等都受到影响,包括卫材等在内的跨国药企都在进行组织调整,做全球研发架构调整,肿瘤依旧是大的跨国药企重点布局领域之一。”史立臣表示。

密集调整组织架构

7月18日,卫材宣布将永久关闭其肿瘤领域子公司H3 Biomedicine的计划,并还宣布了其全球架构调整的决议,新组织架构DHBL(Deep Human Biology Learning,人类生物学深度学习)将于2022年10月1日启动,在此之前,神经病学事业群、肿瘤事业群、药物开发中心和hhc数据创建中心将被解散。

H3 Biomedicine官网显示,目前其已有4款产品进入临床开发阶段。主要候选药物H3B-6545是一种小分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共价拮抗剂,用于治疗患有雌激素受体α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目前已经进入临床二期。此外还有其他几款针对肝癌、膀胱癌、实体瘤及血液瘤的产品都进入临床一期阶段。

对此,卫材解释称,在DHBL新药发现和开发下,疾病将被视为疾病连续体,将综合分析疾病根源相关的基因信息、病理生理信息和临床信息。卫材将通过更深入的人类生物学习,基于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和医学影像的信息,利用AI等其他技术,更加高效、创新地发现下一代药物。

另一方面,卫材表示,阿尔兹海默病和相关脑疾病的疾病修正疗法(DMT)相关的研发、监管、医疗、价值、准入、营销和联盟管理功能,其中下一代阿尔兹海默病治疗药物lecanemab,是其最重要的项目。

“卫材此次对研发的动作,实质是跨国药企对研发组织架构的调整,因为受疫情影响,很多临床进展都受阻,提高效率也是当下背景所要求的。”史立臣指出。

实际上,罗氏、晖致医药、礼来、诺和诺德、安斯泰来等大批跨国药企近年来也在积极调整组织架构。

如在2022年4月,诺华制药首席执行官Vas Narasimhan宣布,对公司进行一次巨大改造,整合制药和肿瘤两大业务部门,合并为统一的创新药物部;整合新的战略和增长职能部门,以及运营部门等,将以全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未来重点关注加强创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助力诺华保持持续高增长。中国相关架构已经于6月1日正式执行。

随着全球处方药事业部True North战略的实施,拜耳2021年在中国也启动了True North Now战略转型。2022年5月,拜耳中国宣布了新的架构调整,一是成立肿瘤事业部,二是合并了心血管和糖尿病,更名为代谢治疗领域,生效时间为2022年6月1日。

史立臣指出,上述组织变革与调整,实际可以起到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随着研发创新的发展,一些部门的领域重叠越来越多,合并可以使得公司研发、运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如诺华表示,随着新的组织架构落地,预计到2024年将至少节省近10亿美元,同时将确保2020年至2026年至少4%的复合年增长率。其预计中期的利润率将达到30%以上,中长期将超过40%。

对于拜耳中国而言,这种转型不仅包括业务模式的改变,如加快新产品的上市,推动数字化进程等;组织架构的调整,加速决策,调整新上市产品在现有的不同治疗领域团队之间的布局等。

肿瘤仍是关注重点

业界此次对卫材的调整关注度较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被解读为,卫材此举将关闭肿瘤部门。实际上,这也正值第七批集采结果公布期间,抗癌明星药仑伐替尼,因先声药业以3.2元/颗(规格4mg)的最低价中标而名声大噪,也使得作为仑伐替尼原研药企业卫材备受关注。

在此次集采中,卫材失标,叠加上述关闭肿瘤子公司等组织架构调整,一时间市场也传出卫材肿瘤业务承压,不得不放弃肿瘤业务,转而重点布局神经领域疾病。

对此,卫材特意发布声明称,上述系市场误读,有夸大成分,H3公司的药物开发平台和试验性产品等研究职能与资产将移交给卫材美国。

史立臣也向记者指出,市场对于卫材肿瘤存在过度解读成分,卫材并没有放弃肿瘤。肿瘤一直是很多跨国药企重要的业绩支撑。

如默沙东2021年财报显示,其全年营收487.04亿美元,同比增长17%,制药业务营收427.54亿美元,其中,PD-1抑制剂Keytruda仍稳居默沙东产品销售额排行榜榜首,2021年销售额高达171.86亿美元,占其制药业务营收的40.2%。

在史立臣看来,此次卫材中国集采未中标,其影响暂时还无法评估,实际上,历经多次集采后,跨国药企对于集采应对都是积极态度,都有自己的战略与策略,不像集采刚开始时的被动,从此次参加集采的企业来看,包括勃林格殷格翰、GSK、罗氏、武田、赛诺菲等多家跨国药企参与。

不过,上述提到的“失利”,某三甲医院药学部主任向记者指出,仑伐替尼进入中国市场时专利保护期的时间并不长,其背后有包括先声药业等在内的很多本土仿制药企,当时选择进医保的策略实则并不明智,也影响其整体商业化方面布局。

但这并不妨碍各大药企在肿瘤领域的布局。“肿瘤一直是各大药企重点布局的领域,虽然目前因为靶点热,出现所谓拥挤的现象,但真正具有价值的研发创新药,不存在红海之说,而且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药企都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史立臣指出,BMS、罗氏、默沙东、诺华、强生、阿斯利康、辉瑞、艾伯维、赛诺菲、GSK等大型跨国药企都有布局。

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中国新发的癌症约406万例,相当于每天超1万人被诊断出癌症。根据沙利文的预测:中国抗肿瘤药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是16.1%,至2025年将达4162亿元。

“我们已经将中国市场列重点市场,而且我们大多数跨国药企也已经对医保国谈、集采的政策摸得很熟,未来在调整营销方式的基础上,会多引入新的肿瘤产品,形成自己的产品创新、临床效果的优势。”一位跨国药企研发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目前已有很多跨国药企通过国谈、集采实现产品放量。如德国默克公司的拳头产品西妥昔单抗,2006年在中国上市,2018年被纳入医保谈判目录,销售额从7.3亿元上涨至2019年的15.8亿元,增长率高达117.23%。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