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卖掉赚钱的基金、捂住亏损的基金吗?
来源:兴证全球基金
该卖掉赚钱的基金、捂住亏损的基金吗?
1、什么是“心理账户”误导?
2、我需要等亏损的基金涨回来吗?
3、投资中再“懒惰”也必须做的事
很多朋友可能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我只会买基金,但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调整、卖出基金,怎么办?我应该卖掉赚钱基金,等待亏的基金涨起来吗?张化桥在著作《股民的眼泪》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了投资中的许多事情,其中有很多让我本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他提到:“投资者存在一种行为偏差——往往把‘好公司’卖掉,留下一堆不争气的‘阿斗’”。对此,他引用了彼得·林奇的一个比喻:如果你有一座花园,每天都摘掉鲜花而去给杂草浇水,那么最终你就只有杂草了。这与很多投资者的做法非常相似:在市场反弹的时候,很多人望着自己的投资账户,卖出表现相对较好的确定收益的资产,留下那些表现不佳的资产,期待它们可以回本。
这种打理投资账户的做法自然不妥。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照料自己的“投资花园”呢?
首先,要学会忘记自己的投资成本。通常来说,是否卖出手中资产的衡量标准,不应该是自己已经赚了多少钱,而应该是资产目前的价格是否合理、未来是否还有上涨空间,而这些都与投资者本身的买入成本无关,即市场并不会因为你账面盈利高就不再上涨,也不会因为你被深度套牢就出现反弹,资产价格的未来走势与基本面、市场供需等客观因素有关。所以,投资者只有忘掉自己的投资成本,客观冷静地去分析市场,才有可能实现投资目标。
其次,基金与股票的上涨代表不同的含义,需要区别对待。股价代表的是某家公司股权的价值。如果股票涨幅过大,超过了公司股权的合理价值,投资者确实应该认真考虑是否落袋为安。基金是一系列股票和债券的组合,当持仓股票涨幅很大的时候,基金净值自然也出现大幅增长,但持仓股的高估一定代表了基金净值的高估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基金可以调仓。当基金经理判断持仓股被高估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择卖出并重新选择被低估的股票。所以,大家在投资基金产品的时候,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对基金经理和投研团队的研究上,因为能力突出的基金管理者可能可以让基金净值不断创新高。
假设在一个熊市结束后的回暖行情中,大家的基金账户中,有在熊市中被深度套牢的“不幸儿”,也有依靠稳健投资风格扛过熊市的“优等生”,那我们应该怎么处置它们呢?是像彼得·林奇描述的那样“拔掉鲜花浇灌野草”吗?我们认为,投资者最应该做的其实是“去粗取精”。经历过熊市的大洗礼,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区分出优劣。我们可以考虑保留那些长期表现出色的优质基金,期待市场好转之下它们可能带来的超越同类基金平均收益的“果实”。
彼得·林奇曾坦言,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因为他会去除掉杂草,并且给鲜花浇水。所以,我们在市场回暖之时,千万别再犯“拔掉鲜花浇灌野草”这样的错误了。
听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些听众朋友不甘心:这只基金已经跌了50%,我要不要等等,看能不能涨起来,然后再卖掉?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而且已经花200元买好了票,但就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这个时候去听音乐会意味着你需要再花200元买一张门票,你还会不会去呢?换种情况,如果你丢的是价值200元的电话卡,你又会如何抉择?
心理实验表明,前一种情况,大多数人选择不去;但后一种情况,却有很多人表示仍然会买。显然,这两个决定之间,有非理性成分在起作用。因为无论丢的是门票还是电话卡,价值都是200元,而且无论你去不去听音乐会,都无法挽回丢掉的200元。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200元的门票或电话卡已经属于“沉没成本”,不应计入决策考虑范畴之内,但人们还是很难说服自己。大家总倾向于将金钱分门别类地分账管理,且习惯于将“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来衡量决策的结果。这一现象反映了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所提出的“心理账户”概念。对于他们来说,电话卡和门票隶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因而,丢失了价值200元的门票后,人们本能地将听音乐会的成本计算为400元。
这种奇特的“心理账户”现象在基金投资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将“抛售掉的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亏损”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没有实质差异,但是人们在心理上却把它们画了严格的界限。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使人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因此,许多投资者被套以后就失去理性操作的能力,甚至放弃操作。
另一种基金投资的“心理账户”现象,是把不同的投资列入不同的账户。有些人会把自己投资的A基金和B基金的亏损和盈余严格分开,独立核算。由于“失去10元钱的痛苦远高于得到10元钱的快乐”,那些亏了的基金让人更加不忍放手。2008年年底北京的一次金融博览会上,我曾经遇到一位客户,他向我抱怨他的基金组合中有一只基金的表现非常差,远远低于其他基金的表现。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等这只基金一解套,我就立刻把它赎回换成其他基金!”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理性的决定。因为基金亏钱而决定死守该基金直至解套,基本上等同于对跑得差的基金的一种奖励。投资中,如果我们想要“长跑获胜”,就要特别警惕“心理账户”的消极影响,遵循理性的经济法则。
很多中小投资者都有一种严重的通病:股票小赚时迫不及待地赎回,一旦被套牢却死捂不卖,最后往往是赚小钱亏大钱。套牢后死扛的心理依据常常是:只要没“割肉”,就不是真亏。但这种自我心理安慰其实往往是自欺欺人。
如果是过去的A股市场,投资者坚持等待下一轮牛市的到来,期望在炒作资金推动下,个股普涨,实现套牢股票的解套、甚至获利还是相当有可能的。当然,这是非常被动的随波逐流。即便解套,之后可能很快又不得不为另一只股票“站岗”。
现在,随着中国市场走向成熟,股价越来越反映企业基本面。从海外成熟市场的背景来看,这种盲目“捂股”的操作心理是很危险的。一个经营失败的企业,其股价将几乎不可能大幅回升,即使市场指数创新高,这类股票也很难回到曾经的高点,这是成熟市场的普遍规律。更糟糕的是,股价的下跌还可能是无底洞。坚守失败的股票还将失去通过投资其他股票获利的机会。如果大家缺乏对企业基本面和价值的把握能力,那么参考市场给出的价格其实是非常有效的,承认有些“浮亏”是“真亏”,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下一步的对策可能要比视而不见的“鸵鸟式”策略好得多。
虽然有些专业的价值投资者购买的股票也经常会处于套牢状态,但这种“浮亏”却不是“真亏”。霍华德·马克斯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是美国橡树资本创始人,被誉为“顶尖的价值投资者”。其投资业绩接近巴菲特,投资理念也与巴菲特相似。巴菲特和霍华德·马克斯这些价值投资者都把“不要害怕股价下跌”奉为圭臬,甚至渴望价格大幅下跌以获得更低成本买入心仪股票的机会。他们认为,价值是你得到的,而价格是你付出的,他们关注的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不是股市中价格的浮动。
市场价格的剧烈变化被巴菲特形容为“得了躁狂抑郁症的市场先生”,他会充分利用这位“躁郁症患者”给出的不合理价格,不会认为“市场先生”显示出的账面浮亏是真亏。巴菲特“不要亏钱,安全第一”的名言和他对心仪股票继续下跌的从容态度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其实,我们在理解他如何看待市场价格和价值之后就能明白,“不要亏钱”的实质在于“区分正常波动和永久损失的风险,避免永久的本金亏损”。
所以在“浮亏是不是真亏”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两种答案:对于许多对企业价值缺乏了解和把握的一般投资者而言,市场价格显示的“浮亏”很有可能是“真亏”;对于专业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浮亏”通常并不是“真亏”。当然,再专业的投资者也可能犯错,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市场其实是对的,那么“浮亏”也一样就是“真亏”了。
既然基金有亏损的可能,这就意味着买入基金后往往不可能持有到“天荒地老”,想要“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在整个投资流程当中,调整自己持有的基金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这里有几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初始选择错误,如果大家发现自己购买的基金持续业绩不佳,那就需要仔细诊断一下,是否自己的投资决策有误。二是市场在变化,比如由中小创风格切换到白马蓝筹风格的时候,还抱着前一类主题基金不放手;或是某些行业明显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还苦苦守着该行业的指数基金,可能就不太明智了。三是大家自身的风险偏好在变化,比如刚入职的时候,大家可能风险偏好很高,喜欢参与成长股和周期股的市场博弈,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逐渐偏好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那是不是应该调整自己持有的基金类型呢?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家经常会面临流动性需求,比如买房需要出首付、孩子教育也要投入资金,因此有时不得不从基金账户中取出一些现金,这个时候就面临赎回哪几只基金、分别赎回多少的问题。
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调整基金呢?下面我们将分两种不同的情形分析,供大家参考。第一种情形是,你的风险偏好不变,但面临流动性需求。我们建议,这种情形下正确的调整方法是保持各类风险资产比例不变,对不同风险类别产品做同比例赎回。举例来说,当投资者有20万元教育金需求时,对100万元市值,分别投资30%货币市场型、40%债券型及30%股票型基金的投资组合,可分别赎回6万元货币市场型、8万元债券型及6万元股票型基金,起到保持各类风险资产比例不变的效果。一般投资者常犯的错误是缺乏投资组合的概念,被单一产品的盈利或亏损影响赎回决策。假如股票市场表现较差,偏股型基金产生亏损,投资者通常就会因为亏损而舍不得赎回,或只赎回偏股型基金,导致整个投资组合所暴露风险的等级变动过大,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再匹配。
第二种情形是,你的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改变。这种情况下,投资组合的类别资产比例要有所调整。若你已经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或预期未来有大额刚性支出等,那么你的投资组合可能需要趋向保守,这时适当地将偏股型基金赎回,转投债券型或下行风险相对有保护的可转债基金,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程度会是较好的做法。具体做法是查看所投资基金2年、3年及5年的相对排名,看它们业绩是否可以持续保持在同类前列。如果该类别的多只基金皆可以保持优异业绩,可以考虑同比例地赎回多只基金;若有特别某只基金表现较差,可以考虑重点赎回单一基金。
调整持有基金是投资流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但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和方法去调整。家庭及个人理财强调的是中长期资产增值,而非短期获得高额利润;持有的基金产品应该是多元且分散的,并保持投资组合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组合的整体风险水平,而非单一产品的涨跌幅。想对持有的基金做出调整时,也应该将基金的中长期业绩而非短期业绩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最后,许多投资者会把“频繁交易”和“适时调整”的概念混淆。
(文章来源:兴证全球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