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正加快转型步伐 尽快适应监管新要求和行业新的发展变化
今年银行业三季报一扫去年同期颓势。Wind资讯统计显示,在A股上市的41家上市银行三季度业绩与去年同期低迷的业绩相比,今年可谓打了个“翻身仗”,前三季度,41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4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61%。与此同时,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多数银行不良率略有下降,拨备覆盖率提升。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三季报显示,在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银行业通过业务转型实现了不断蓄力。一方面,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银行正加快转型步伐,尽快适应监管新要求和行业新的发展变化。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从整体来看,三季度,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提质增效。日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用“三稳”概括三季度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即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稳中有增,信贷结构稳中有进,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三季度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6.7万亿元,同比多增4624亿元。从信贷结构来看,9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大部分为中长期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同时,银行业坚决落实“房住不炒”政策,房地产贷款增速降至8.6%,比全部贷款增速低近3个百分点。
据了解,为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有大型银行今年以来发挥了“头雁作用”。中国建设银行制定《中国建设银行“十四五”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围绕“增量扩面、质效提升、结构优化”提出明确目标举措,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两新一重”等领域积极布局;中国工商银行制造业产业链融资连续两年保持30%以上增幅;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制造业贷款增速同比也有较快增长。
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朝弟表示,为持续发挥对小微企业纾困帮扶的功能,银行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2021年底,此外,银保监会还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文旅业专项纾困政策。记者了解到,这些政策涉及列入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目录的文化企业、达到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标准的文旅企业、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开通审查审批“绿色通道”,给予资金支持等。
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48.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速25.2%。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月至8月,企业贷款利率4.63%,同比下降了0.13个百分点,8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96%,较年初下降了0.12个百分点,企业获得感有所增强。
房地产资产质量整体可控
在各方关注的房地产贷款方面,数据显示,房地产合理贷款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个人住房贷款中90%以上用于支持首套房,投向住房租赁市场的贷款同比增长61.5%。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贷款基本没有增长。东亚前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三季度末,上市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2.16万亿元,同比仅增长了0.02%。东亚前海证券分析师王刚认为,房地产行业资产质量整体可控,商业银行贷款端面临结构调整。
据王刚分析,房地产风险主要集中在对公端,而2021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房地产行业对公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仅为6.3%,风险敞口并不大。从资产质量来看,虽然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贷款不良率普遍上行,国有行中,工商银行上行幅度最大;股份行中,浦发银行较2020年末上行至3.03%,但是其他股份行的房地产行业贷款不良率大多低于对公贷款整体不良率。另外,今年以来,根据监管要求,对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标的银行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降,房地产行业资产质量整体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9日,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到,目前房地产市场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在下一步政策思路方面,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重申,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央行将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数据来看,截至10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37.7万亿元,当月增加3481亿元,较9月多增1013亿元。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分析认为,虽然受到基数等因素的影响,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的幅度尚有限,但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少增历史,表明居民购房意愿出现边际提升。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与近几个月相比,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规模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居民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升至51.1%,为去年10月以来的新高,说明近期按揭贷款政策或有所调整,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不论短期政策如何调整,“房住不炒”都是底线,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贷款端都或多或少面临结构调整压力。王刚建议,在零售端需拓展非房消费信贷,在对公端要增加国家政策鼓励领域的信贷投放。
业绩分化催生转型
三季报显示,今年以来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上不断提质增效,信贷结构持续改善,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继续回升,但少数城商行和农商行出现了净利润增速环比回落、业绩分化的现象。
根据东兴证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3.64%、12.70%,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有所提升;而城商行、农商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0.37%、8.39%,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有所下降。东兴证券研究所金融地产组组长林瑾璐认为,三季报数据显示,目前区域性银行的业绩分化在持续加大,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区域的优质中小银行经营环境更加稳定,盈利能力呈提升态势;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区域的中小行或面临更大规模扩张放缓、息差收窄和资产质量压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业绩下滑的压力之下,一些城商行和农商行对于业务转型表现得更为迫切。由于城商行和农商行大多是区域性银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往往会造成城商行业绩分化,另外,内部管理和信贷结构等因素的差异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业绩分化。
当前,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小银行不约而同的选择。如面临“增收不增利”困扰的青岛农商行,在三季报中,青岛农商行的营业收入在10家上市农商行中增速排第一,但其净利润增速却排倒数第二。据了解,该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确立了“对外智能化服务”和“对内数字化管理”两条数字化转型主线。
另外,在10家上市的农商行中,渝农商行三季度净利润最高,达到了30.18亿元,最低的是江阴银行,为2.79亿元。江阴银行三季报也提到,该行正通过金融科技稳步推进零售转型,如通过将金融科技与零售业务结合,推出“智慧信贷”“智能授权”“柜面购物车”等智慧化项目,不断优化手机端功能,搭建多元化增值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