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贴标”调查:国产贴进口标 有经销商称便宜四分之三
“你能想象芯片像衣服、鞋子一样,也有贴标的‘山寨货’吗?”某进口品牌芯片代理商林女士透露。
此外,深圳市腾浩伟业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浩(化名)则进一步透露,“贴标”汽车芯片正在市场上流通,这种“贴进口标的国产汽车芯片很受欢迎,主要原因是性能不差,但价格上相较于原装货能便宜四分之三”。
资料图汽车芯片中新经纬付玉梅摄
国产芯片贴上进口标
据了解,一部汽车需要超千颗芯片。且不说芯片研制周期、分工产业链的冗长,仅一颗芯片的缺失,就可能让整车工期直接停滞。
中新经纬记者从广汽研究院获取的一份7月内部交流纪要显示,汽车行业“缺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下半年,车厂一级供应商开始反馈缺芯情况,2020年11月起主机厂开始缺货。2021年第一季度,主机厂芯片库存基本消耗完,芯片厂对汽车的需求有了解,对汽车芯片产能逐渐重视,陆续开始提高产能。但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乘用车已经因为缺芯减产10%以上。2021年第二季度,因为各种突发事件,汽车行业缺芯情况更加严重。
在上述内部交流纪要中,一名芯片采购人士称,目前缺芯的范围比较广,由于晶圆整体缺少,会影响MCU(微控制单元)、电源管理、通信等一系列芯片。由于车上基本每个控制器都有MCU和电源管理,因此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中,MCU类芯片缺得最多。
一“芯”难求,却成了另一些人眼中牟利的商机。
中新经纬记者近日发现,有经销商正在兜售“贴标”汽车芯片。深圳市腾浩伟业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浩(化名)对中新经纬记者表示,根据采购方的需求,他们可以提供“贴进口标的国产汽车芯片”。
刘浩介绍,以亚德诺某型号车规级电源管理芯片为例,原装进口货每片价格是3.5元,而国产贴标货每片价格仅0.85元。
当被问及“贴标芯片”是不是假货时,刘浩表示,“国产货打的也是ADI(亚德诺)的标,从外观看一模一样,质量也OK,性能也相差不大,怎么能算假?就像买鞋一样,有些产品贴上大牌标志,质量也很好,甚至比正品还好,就看客户能不能接受了。”
不过,刘浩坦言,一分价钱一分货,两种芯片实际用起来性能还是有差异。
刘浩还称,“现在汽车芯片短缺,车厂又嫌弃国产不够好,以为进口的就是好的,这是自己选择。”
在“汽车芯片”贴吧中,中新经纬记者联系了几位自称手里有现货的深圳华强北经销商。陈英(化名)介绍,他主要是做渠道,手中代理着恩智浦、意法、亚德诺等多个品牌。他还提供了一份手中的“现货”名单,不同型号芯片的库存、发货地和价格都有差异。
当中新经纬记者主动询问有没有“贴标”的替代品时,陈英则回答:“有是有,但不是所有型号都有。现在贴标的价格也在涨,有些型号(价格)差不了多少,我们不优先向客户推荐。”
随后,陈英以最近查得严为由,要求中新经纬记者确认是否有“实单”,才愿意进一步介绍“贴标”产品。
对于被“贴标”的情况,中新经纬记者向亚德诺、意法、恩智浦厂家发去了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有经销商涨价40倍被罚款
除了“贴标”,经销商对芯片价格的哄抬炒价,也使得主机厂叫苦不迭。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依法对三家汽车芯片经销企业哄抬价格行为作出行政处罚”的公告,上海锲特电子有限公司、上海诚胜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誉畅科技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因哄抬汽车芯片价格行为被共处250万元人民币罚款。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经查,上海锲特、上海诚胜、深圳誉畅3家经销企业大幅加价销售部分汽车芯片,如进价不到10元的芯片,以400多元的高价销售,涨幅达40倍。
前述内部交流纪要显示,目前芯片原厂的涨价不多,且幅度有限。“如瑞萨,每个芯片涨了1、2分到5分钱;NXP(恩智浦)则推出高价芯片,一颗芯片集成了MCU、电源管理和通信功能,价格是单一功能芯片的2-3倍,但不是强制要求购买,且需要提前锁定产能。”
因此,真正涨价的芯片并不多,涨价幅度基本被Tier1(一级供应商)吸收,不会传递到OEM(厂商),主要还是保产能为主。目前主要的涨价因素是炒现货导致的成本上升。
深圳航顺某代理商销售经理洪先生对中新经纬记者表示,市场上航顺MCU芯片的报价是一天一变,“某型号的MCU报价是10元一片,明天可能就不是这个价格了。而在涨价前,这种MCU大概是5元一片,价格涨了一倍。”洪先生表示,相较于经销商渠道哄抬价格、囤积居奇,代理商渠道相对正规。“原厂出来就是这个价格”。
“不要总说之前的价格了,市场缺货,每天的报价都可能不一样。”陈英也多次强调当前行情的多变。他手中的恩智浦某型号芯片,也从上个月的10多元涨至目前的20多元。
刘浩表示,上述亚德诺某型号车规级电源管理芯片当前批发价是3.5元每片,而在“缺芯潮”到来前,通常价格2元每片。“今年汽车芯片缺的厉害,芯片价格普涨,75%的涨价幅度已经很正常了。”刘浩称。
“一些经销商把存货炒出天价并不令人意外。”天鹰资本相关负责人向中新经纬记者表示,疫情影响了汽车芯片的产能。除此之外,“宅经济”与数字货币的火爆,让众多厂商将芯片生产能力转向了消费电子芯片。“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也拉高了单车芯片需求。在供给和需求的严重错配下,必然一‘芯’难求。”
作为中国市场较早聚焦、垂直投资智能制造方向的投资机构,天鹰资本也投有汽车芯片相关企业。据上述负责人观察,汽车芯片相对于消费类芯片产品可靠性要求高,这意味着产品调试周期长,新增产能周期长。但是,其相比之下利润也更低,意味着必须批量大才有可能盈利,小公司难有盈利空间。
专家:全面结构性供需错配才是根本性原因
“行业乱象确实吸引眼球,不过究其根源,目前汽车芯片领域全面结构性供需错配才是根本性原因。不解决背后的根本原因,投机与乱象将会层出不穷。”天鹰资本相关负责人告诉中新经纬记者。
对于目前市场上的“贴标”芯片,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邹广才向中新经纬记者表示,在专业人士看来,此类芯片并不难辨别出来。“每个芯片的外围封装和管脚数都不太一样,在这一点上其实挺容易识别出来的,作假存在难度。但是,对不太清楚的普通购买者来说就不一定了。”
上述经销商刘浩也表示,他们不会对买家隐瞒“贴标”芯片的事实。“我们都会讲清楚那些是贴标的国产货,毕竟价格便宜不少,但买家买走之后是不是当成原装货用我们就不清楚了。”
此外,邹广才也提到,目前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还十分有限,不是“贴标”就能解决的。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汽车芯片市场主要由国外厂商主导,中国汽车芯片市场整体自主率约占5%。
在前述交流纪要中,有采购专家表示现在已经和国内20多家的芯片厂进行了沟通和技术交流。目前紧缺的上百颗芯片,只有8颗有替代方案。其中4颗可以快速切换,另外4颗需要开发,预计最快到(2021年)下半年可以使用,覆盖率很低。“且国内芯片厂商的产品种消费电子芯片多,车规级别芯片少,因此靠国内的芯片厂商进行替代,在短期内解决供货问题不太现实,只能作为中长期的替代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刘浩所说的一样,“车厂又嫌弃国产不够好”。“国产货”的不受待见,在芯片圈或早已是一个潜规则。这也就不难理解商家要“贴标”出售的动机。
从这个层面来看,“缺芯”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因芯片引起的乱象有之,对国产芯片的加速进化亦有之。
邹广才表示,目前汽车芯片联盟正在联合成员单位着手制定国产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此前,行业标准的缺失一直让下游企业对国产芯片的使用存诸多顾虑。“这个标准为什么重要?上游企业只有知道下游使用哪些测试标准,才知道要如何去设计产品,下游也只有掌握标准,才知道如何去选用芯片。应该说标准是衔接上下游的一个统一的技术语言。”
“缺芯”潮短期内难消解,国产芯片的机遇和考验并行。“以前在国外芯片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很少有下游企业会主动去考虑使用国产芯片来进行替代,现在不一样了,很多车企主动选取国产芯片开展搭载验证工作。但是,国产芯片装车后扩大应用规模,包括可靠性、安全性的检验,都还需要很长的周期。”
邹广才预测,“缺芯”潮还将贯穿全年,加之现在东南亚工厂的停工,实则都在增加行业的焦虑。在他看来,由市场波动导致的产能影响,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缓解,甚至要到后年上半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规范芯片市场秩序,不仅要靠国家和政策,也要靠行业的自律。”
前述天鹰资本投资负责人提出,“当前芯片缺乏是处于周期中的极值,受到影响的供应商和芯片企业长期的基本面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如果是长期看好的企业,如果能够以合适的价格投资,仍然是好的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