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北京“十四五”高精尖发展规划亮点:打造高精尖发展新范式
27日,北京市召开《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对规划进行公开发布和解读。发展规划关系北京未来,提出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三大变革”,实现“五个突破”,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
延续高精尖主线 经济结构迭代优化
近年来,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变革、产业变革下,北京持续探索构建高精尖产业。2017年底,北京发布实施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十三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据介绍,今年1月至7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9%,增速继续位列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9%左右。“十四五”时期,北京高质量发展取得“开门红”。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姜广智介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4至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精尖产业占比超30%。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生物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创新引领,提出构建“2441”新型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据悉,北京将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
姜广智介绍,这并非对原有十大高精尖进行替代,而是对其内涵丰富和升华。北京将把握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培育跨界融合、协同共生的新业态,构建联动迭代的新链条,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范式。发展规划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核心,强调产业链韧性和安全。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彭雪海介绍,2016年至2020年,北京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发展高精尖产业提供了宝贵空间。“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继续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研究建立存量制造业企业评估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更精准推进存量企业调整退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弘介绍,不把产业规模作为发展经济的唯一指标,发展规划突出创新引领的新发展理念,建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提出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既强调卡脖子技术和颠覆性领跑技术的自主攻关,也强调开放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规划图”变成“施工图”
在亦庄新城,集成电路、半导体显示屏、新能源汽车等高精尖产业集中爆发,开放之城、创新之城样貌初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会一级巡视员沈金坤告诉记者,经开区已完成与市级发展规划的深度对接,与企业代表、行业专家、镇街代表座谈,吸收建议百余条。
“这是开发区首次从自主可控站位推进、首次从产业链调度向产业生态转变的创新规划。”沈金坤说,规划蓝图变成施工蓝图,经开区将聚焦点上突破、面上升级,实现产业集群“提级、提速、提质、提效”发展。
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施工图”,“十四五”时期北京将重点实施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五个一”、产业“筑基”、创新成果转化“接棒”、企业“登峰”、产业链强链补链、“新智造100”、服务型制造领航、京津冀协同智造示范等“八大工程”。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林剑华介绍,将按照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海淀资源禀赋,加强底层技术创新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把数字经济作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基础,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