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亏损至少12亿!养猪巨头盈利水平骤降
猪价持续下行,老百姓渐渐尝到了“猪肉自由”,而从事生猪养殖的上市公司日子却没有以前好过。
养猪巨头正邦科技7月14日下午发布公告称,预计2021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12亿元至14.5亿元。而在上一年同期,正邦科技曾因“超级猪周期”盈利超过24亿元。
正邦科技称,上半年公司出栏量稳居行业第二,但受国内生猪价格下滑的影响,公司业绩阶段性承压。
同一天,素有“猪茅”之称的牧原股份也发布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4亿元至102亿元,同比减少5.42%至12.83%。
对于上市猪企的业绩表现,招商证券表示,虽然二季度上市猪企出栏量延续增长,但猪价表现低迷,且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成本上升,6月份自繁自养生猪平均亏损达到275元/头,预计多数猪企二季度盈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仅个别公司受益于低成本、销售区位优势等实现盈利。
猪价“腰斩”
第二批中央储备猪肉收储开启
据中国畜牧业信息网统计,截至上周,全国22个省市生猪平均价为16.14元/公斤,环比上月同期下降4%,较年初下降54%。
与此同时,猪肉批发价也不断创新低。
猪价下跌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供应能力逐步改善。今年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继续增长,基础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出栏显著增加。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400万头,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8.4%,生猪存栏4.31亿头,恢复到正常年份的97.6%。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季度开始,我国猪肉消费逐渐进入季节性消费旺季。要高度关注中秋、国庆等节日前后猪价波动风险,持续推进生猪产能恢复和市场保供。一方面,要压实稳产保供责任,促进生猪生产。另一方面,降低养殖成本,完善稳定生猪市场长效机制。
而猪价持续下跌,已经进入了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6月21日至6月25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0∶1。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低于5∶1),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7月7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2021年度第一批中央储备猪肉竞价收储,成交企业覆盖北京、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南、新疆等12个省份。一周后,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开展本年度第二批中央储备猪肉收储工作。
多措并举
上市猪企开启“救急模式”
面对猪价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上市猪企多措并举应对变局,包括降低经营成本、规模化运营、全产业链运作、利用金融衍生品等等。
例如,在降低经营成本方面,正邦科技表示,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公司通过率先淘汰低效母猪、自建优质产能替换劣级产能、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等组合拳,使得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成本超预期下降。其中,仔猪成本下降明显,已从2020年四季度的950元/头降至2021年二季度的600元/头,二季度仔猪成本优势将在今年四季度出栏肥猪中得到体现,届时育肥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此外,公司通过饲料配方改良、智能化养猪推进、猪只健康管理水平提升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预计2022年有望将养殖成本降至行业领先水平。”正邦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牧原股份则积极运用智能化设备实现降成本。7月7日的一份机构调研纪要显示,公司空气过滤智能猪舍的投入使用提升了猪舍内部空气质量,加快生猪的生长速度。相信未来随着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公司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公司希望在四季度或阶段性实现14元/公斤的成本目标。
除此之外,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规避价格风险的理念也深入养殖行业。
今年1月8日,生猪期货在大商所挂牌上市。自生猪期货上市以来,已有牧原股份等12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计划利用期货市场辅助经营,近70家养殖企业参与期货交易。
特别是6月以来,生猪现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行业企业对期货市场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多产业客户开始参与套期保值或提高套保规模。
数据显示,6月参与生猪期货交易的单位客户数日均超1000名,较5月增幅超60%;产业客户日均持仓超3万手(双边),较5月增幅超150%。
德康集团营销中心总监卓毓超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今年以来,全国生猪平均出栏价格从年初38元/公斤的高点跌落至6月下旬的不足13元/公斤,依次击破了外购仔猪育肥、二次育肥和自繁自养等生产方式的成本线,行业在养殖利润、现金流等方面均面临严峻考验。为应对价格下跌影响,德康集团一方面提出降本增效,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有效风险管理工具,以实现稳健经营。
“去年生猪期货得到证监会批准后,德康集团就开始积极筹备,于去年10月组建完成了生猪期货套保核心团队。随后,建立并完善了生猪期现货的投研体系,积极申请成为首批生猪期货集团交割库,并首批参与生猪期货套期保值交易,集团坚定套期保值理念,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部分弥补了现货大幅波动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卓毓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