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迭代:一颗砀山梨背后的产业竞争格局 砀山水果如何突围

2021-07-12 13:26:32

 

来源:中国网财经

就像一条大河,砀山的水果产业,总能在竞争的落差中找到奔流的动能。

166年前黄河改道北徙,在砀山县境内留下一条46.6公里的废河道。黄河流经砀山期间,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五十余次。

黄河走了,结束了长期洪涝灾害,留下了漫天黄沙,“张嘴沙打牙,庄稼被打瞎”。

在这片270平方公里的独特沙土地上,诞生了世界最大的梨园和著名的砀山水果产业。

第一次产业红利

砀山酥梨大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为了治理风沙,砀山动员全县在黄河故道载种耐盐碱、耐旱涝的梨树。几年后,黄河故道上游170公里的兰考县,也是为了治沙,焦裕禄选择了速生的泡桐。当年的选择,为兰考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

焦裕禄去世几十年后,桐木成材。兰考木匠将泡桐木制成灶台风箱,贩卖到上海。老师傅发现桐木声音通透、传导性不错,加上抗腐耐热、不易变形,于是便找到兰考当地木匠制作音板。

生长在兰考沙土中的泡桐,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成就了质地疏密适度、纹理天然美观等特点。现在兰考制作的乐器,不仅销往全国,还出口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近期网上爆火的山东曹县,出口到日本的棺材,用的也是兰考的泡桐。

相比兰考泡桐,砀山酥梨成名更早,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史。明万历、清乾隆时还被列为贡品。

▲166年前,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在砀山县境内留下一条46.6公里的废河道。在这片270平方公里的独特沙土地上,诞生了世界最大的梨园和著名的砀山水果产业。王从启|摄

“砀山酥梨最大的特点,就是历经多年,它还是它。”砀山县副县长陈新启介绍,两千多年中历经各种灾害,每次都可能导致品种进化或退化,但其酥脆浓甜的特征,被稳定地保留下来。

“酥脆浓甜”,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非常稀缺,全国水果商人汇集砀山抢梨,到90年代中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地头收购价每斤接近2元,一亩梨园就是一个万元户。

尾随水果商人到来的是各地的梨苗商人,他们把砀山酥梨引种到了江苏、陕西、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新疆等地。到2004年,除砀山本地有50万亩连片种植的砀山酥梨外,全国各地引种面积近500万亩,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梨树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加之砀山酥梨丰产的特性,其产量更是占到全国梨产量的48%。

产量的激增让产品的势能快速耗散,2003年和2004年,产地批发价降到了90年代的五分之一。

砀山必须找到新的竞争落差。

第二次产业升级

第一次砀山水果产业红利,是有和无的竞争。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水果市场从供给短缺向供给过剩转变,很难再出现一个爆品通吃的机会。第二次产业升级,应该比什么?

▲如何在传承2500年经典品种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形势进行品种引进、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创新,是当地政府、水果行业和果农多年来持续积极面对的关键问题。王从启|摄

砀山县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4111”计划,三年后又修订为“3211”计划,即保留优质砀山酥梨30万亩,通过高接换头发展优质新品种及加工品种20万亩,发展优质黄桃等杂果10万亩,更新苹果新品种,稳定面积10万亩。

“高接换头”是果树的一种快速迭代技术,保留原来果树,在树冠部位换接其他品种。好处是能节省从树苗到成年的时间,代价是无法改变树型、树间距,从而给第三次产业升级埋下了伏笔。

砍结果的树,嫁接新树苗,是一次巨大的冒险。谁也不敢保证新产品一定成功,果农动力不足,有人喊出了“不换思想就换头”的口号,鼓励把酥梨的头换成黄冠梨和翠玉梨的头。

黄冠梨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于1977年以雪花梨为母本、日本砂梨“新世纪”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黄冠梨有三个特点最让当时砀山水果产业的决策者心动,第一残渣少,第二酸甜适口,第三成熟时间早,比酥梨早了一个月。

第一和第二个特点弥补了酥梨风味的不足,第三个特点则拉长了砀山产区梨的销售期,避免集中上市。

除了河北黄冠梨,还从山东引进了日韩梨和其它国内外较先进的梨、苹果等名特优新果树16种,品种上百个。

梨的品种多了,总产量还要降下来,替代梨的产品是黄桃。目前砀山是世界第三大黄桃产区,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30万吨。

黄桃最常见的吃法是做成罐头,特别在西北省份,黄桃罐头是很多人童年的小确幸。西北人更偏爱黄桃罐头的味道吗?

砀山虹桥食品公司负责人徐奥提出了另一种解释,砀山本地水果罐头厂,早期并不做水果罐头,而是蔬菜罐头,西北和东北冬季缺少蔬菜,是罐头的主要销售地。吃菜难解决后,工厂更新产品,黄桃罐头取代蔬菜罐头,在成熟渠道的北方市场继续销售。

稳定的供给和成熟的销售渠道,才催生出了特定区域的口味偏好。

罐头把砀山的水果产业从农业升级到了工业,不仅消化了非商品果,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2020年全县水果加工产值190亿元, 黄桃罐头产量国内第一。

控产量,引进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水果加工业,一套组合拳,砀山水果产业完成第二次升级。

第三次产业竞争

第三次升级最难,因为正在进行中。

很难说,第三次产业升级始于何时,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电商入场后,传统水果销售中的一些旧壁垒被推平,取而代之,新的规则建立起来。

第一个被打破的旧壁垒是靠信息差赚钱。

▲水果商人纪宗文经营皖北最大的冷库已11年,滚动投资8000万元,建成2万吨库,成为当地很多果农和企业的“稳定器”。王从启|摄

水果商人纪宗文经营皖北最大的冷库已11年,滚动投资8000万元,建成2万吨库。各地水果商人把收购的果子存放在冷库中,等待最好的销售时机。2017年,纪宗文和妹妹纪盼在拼多多开店,做起了电商。

“以前给各地供货,报价都不一样,南京的价格和上海的肯定不一样。”纪宗文说,经过层层中间商,消费者在每一个水果摊上买的价格也不一样。

电商入局后,价格透明,中间商很难再靠信息不对称赚钱。

第二个被打破的是品类壁垒。砀山的水果不仅要与其它产区水果竞争,甚至还要和全世界优势产区的水果竞争。

砀山不仅要和河北、山东的梨产区竞争,全国1400万亩的梨,还要和3000万亩的苹果,3700万亩的柑橘,2200万亩的西瓜,1300万亩的桃,1000万亩的葡萄等大宗水果竞争。

近年来拼多多上不断出现新品爆款水果,会理软籽石榴,丹东99草莓,四川爱媛果冻橙,福建涫溪蜜柚,云南石林人参果,这些水果单价高,抢走了一大批爱尝鲜的年轻人。进口的智利车厘子、新西兰猕猴桃、泰国榴莲、越南芒果等水果,给消费者提供了来自全世界的选择。

世界变平了,竞争再次升级。

竞争不再是某几个批发商之间的博弈,而是产区和产区间的比赛。一颗小小的水果,越来越成为从育种、标准化种植、现代产业链、销售通道、快速获取市场信息、准确决策到打造品牌的全方位比拼。

▲2019年砀山县政府选择3000亩集中连片优质梨园,建设集“智能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农旅相结合”为一体的 “一号梨园”,代表了砀山梨种植的最高水平。王从启|摄

2019年砀山县政府选择3000亩集中连片优质梨园,建设集“智能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农旅相结合”为一体的“一号梨园”,代表了砀山梨种植的最高水平。

一号梨园使用了大量传感器、自动杀虫装置、水肥一体化等设施,砀山县梨树研究中心主任田娟希望这个高标准梨园不仅用于示范,还要解决普通梨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开设了辅导班,免费向种植户介绍标准化生产。

然而梨农年纪偏大,很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对设施投入的账算不清,加上梨树历史悠久,很难改变树型、树间距,机械化潜力有限。

砀山的黄桃罐头产业也面临类似问题。徐奥自2015年接手家族罐头厂后,每年都改造生产线,但挖桃核只能靠双手,占用全厂40%的工人。招人成了徐奥的一件大事。

另一家1.5万吨的玄庙镇冷链物流产业园里的水果,30%的量走线上,“其中99%通过拼多多销售”,冷库负责人蒋松林计划今年再扩建5000吨厂房。除了这两家规模最大的冷库,砀山还建设了140多座中小型冷库,总容量20万吨。冷库能把砀山梨的销售周期拉长三个月。

砀山水果产业的参与者,正用各自的方式加入第三次产业升级,寻找或制造新的“竞争落差”。

新的变量

在第三次产业升级中,电商是一个新增重要变量。

砀山重视发展农产品电商,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电商销售额从2015年的10.4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60亿元,年均增长率41.7%。目前有十多万人从事电商、物流、包材相关产业。

除了能看到的拓阔销路,增加就业,拼多多还以产业安全阀的功能,更深入地参与到了砀山水果产业的机理中。

▲7月8日,前来砀山调研的两位人大教授与当地拼多多商家直播卖梨。电商是一次机会,也是一个工具,把销量暴增的短期红利,转化为产区综合优势的长期红利,将是未来竞争的重点。王从启|摄

纪宗文和妹妹纪盼合理利用线上可以快速大量走货的特点,发明了新的商业模式,为冷库客户提供“仓储+垫资+代销”服务。

商家缺乏资金收购水果,纪宗文提供1∶1垫资,商家把收购的水果存在冷库,纪宗文收取冷藏费。如果行情好,商家出货获利,皆大欢喜。如果行情不好,纪宗文可以通过自己的拼多多店铺快速出货,按止损价“平仓”。

通过这种创新,纪宗文为十几个合作商家,既提供了贷款又规避了风险。

徐奥创新了另一种模式,他为代工的贴牌商提供“代工+兜底销售”服务,让合作伙伴放心下单,如果行情不好,他用自己的拼多多网店帮客户销售,快速回款。徐奥得到代工费,还能让生产线稳定开机,保持最大产能,降低了生产边际成本。

通过电商,徐奥还能更敏锐感知市场变化。年轻人误解水果罐头有防腐剂,不爱买,他就开发新品,发现酸奶西米露水果罐头卖得不错,立即上新品,现在销售额已超过了传统水果罐头。

拼多多自2019年推出新品牌计划,帮助有产品能力的代工厂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给出产品建议,帮助中国制造业建立自己的品牌。截至2020年,已有1500余家企业参与定制化生产,产生4000多款定制化产品、4.6亿笔定制化订单。

2019年砀山在建设一号梨园的同时,还申请了商标,却发现已被河北的一家企业注册,无奈改为“梨园一号”。“坐高铁有可能看到我们的广告,‘梨,还是砀山的好’。”砀山县农业局副局长曹爱平希望砀山水果不仅要做响区域公共品牌,还要打造几个著名的企业品牌,但这件事政府只能帮忙,最终还是要靠企业家。

▲参军22年的退伍军人王小辉经营的拼多多店铺,去年卖出了6000万元砀山水果。图为他在果园里查看今年砀山梨的长势。王从启|摄

43岁的退伍军人王小辉经营的“吾家吾村”拼多多店铺,去年卖出了6000万元砀山水果,今年目标是1个亿。王小辉的策略是严控发货品质,自建发货标准,对果形、成熟度、颜色、大小都有要求,希望在线上建立自己的品牌。

截至2021年3月底,在拼多多上,已有2645款农(副)产品销量超过10万+,越来越多的产区利用“新农具”找到竞争落差。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全球领先,农产品上行是所有电商中最困难的。平台与商家长期合作,形成了很好的产业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华认为,新电商不仅是一次机会,更越来越成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公共设施”。把销量暴增的短期红利,转化为产区综合优势的长期红利,将是未来竞争的重点。

(本文由拼多多提供,授权中国网财经使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