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保险机构和监管部门又应如何为保险业“激浊扬清”?

2021-05-28 10:04:56

 

来源:北京商报

最高600万医疗保障,首月仅1元?参与直播并投保就能获得一台冰箱?搜索保险相关信息后电话便被“打爆”?……急功近利的营销展业模式,违背保险业运营逻辑的同时,亦有侵害消费者权利、影响保险业形象的风险。

那么,消费者如何在“陷阱环绕”的保险网络之间“擦亮眼”防掉坑?保险机构和监管部门又应如何为保险业“激浊扬清”?

猫腻一:虚假宣传

“戳!最高600万医疗保障,首月仅1元”“邀请好友投保送红包”……4月初,李亮(本文人名皆为化名)看到上述激动人心的宣传语后便通过某保险中介公众号参加活动。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时至今日依然没有领到红包。

李亮说,“邀请两个好友投保,就能领取20元现金。公众号后台显示我已经获得好友助力,红包已入账,但实际上直到活动过期,我都没有收到钱”。

李亮的遭遇并非孤例。查询黑猫投诉平台,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近期不少网友为参与“拉人头送红包”活动未有下文而大吐苦水。

■专家拆招:“拉人头投保,好友助力赢红包等宣传称为病毒式营销,或者裂变式营销。”有业内人士解释。

“若该保险中介给客户20元红包会涉及违规返佣,不给显然是涉嫌虚假宣传。”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这种病毒式营销对于中介而言能够较快实现业务扩张,但此例中亦涉嫌违反监管规定和虚假宣传,会受到监管处罚,也会损害中介机构的市场形象。

此外,有精算师指出,一般来说短险月缴总费用高出年缴费用,所谓“首月1元”看似优惠,实际上是将首月相较后面月份的金额分摊至后续月份中,许多保险营销过程不对此进行标明强调,容易对消费者形成误导。在这方面,该精算师建议监管“下狠手整顿”。

对于所谓“拉人头投保发红包返现”的活动,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则建议,对于消费者来说,咨询专业保险代理人买的保险对不对、能不能赔、怎么赔,提升保险素养,亦是非常重要的事。

猫腻二:违规返佣

“姐,来吗?今晚我们平台会有一个财险直播,如果当时投保的话,会有大到冰箱小到手机的投保奖励。” 某保险中介平台工作人员丁宋向北京商报记者发送了观看直播的邀请。

类似现象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屡见不鲜。投诉人赵吕便表示:“我在某综合金融平台上看到你有66元红包待领取的广告,点进去后发现是再投一笔养老金的宣传。养老金投保按钮处,能看到66元红包的字样。点击投保之后,会显示保费相较原价减少66元。”

■专家拆招:《保险法》规定,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及其从业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互联网保险违规返佣行为有何危害?上述人士表示,保险公司的风险暴露具有滞后性,使得定价、承保、投资等活动可能过度乐观,甚至使得当期经营者期待逃避之后的偿付责任。因此,保险市场不能进行过度的价格(费率)竞争,返佣的实质是拉低保险产品的费率,有害于保险市场的健康。

因此,为了整个保险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李文中建议,对于消费者来说,买保险应该更看重保险公司的安全性与服务质量,不要贪图一些眼前利益,配合某些保险公司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险公司的这些额外的支出最终都是要消费者来买单的。”他如是表示。

同时李文中指出,对于监管机关,为了营造良好的保险市场竞争环境,对于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要依法给予严厉处罚;对于保险机构,一方面要加强公司内部的合规管理,另一方面要避免因为考核机制和指标不合理导致相关工作岗位人员的违规行为。

猫腻三:信息被盗

“垃圾邮件太多,导师给我的论文修改邮件都被淹没了。”大学生邱宋最近十分苦恼——自己在某证券咨询网站注册会员后,她的邮箱开始接连不断收到来自各个险企邀请投保的链接。

邱宋说:“我之前为了写论文搜集最新数据,注册了这家咨询网站的会员,并没有想着投保。但是那之后,各个保险公司源源不断给我发来保险推销邮件,我怀疑它们从网站买来了我的私人信息。”

无独有偶,家住北京的张陈也认为,自己受到了保险推销“垃圾信息”的骚扰。他表示:“本来我最近有投保意愿,在手机浏览器上搜了搜保险咨询,甚至都没注册什么账号,也没填写任何资料。但是随后的一两个月,我的手机便快被保险推销电话打爆了。”

■专家拆招:“个人隐私信息被保险公司的人直接目睹、内部泄密,叫直接信息泄露。”而徐昱琛指出,对于互联网保险业务来说,隐性的信息泄露更加防不胜防。他举例说明:“譬如手机上有cookie记录浏览信息,而浏览器在一些社交账号上有小程序,其授权很多本就要用到手机号。当最近搜索保险信息的数据被记录并传输,大数据分析出用户近期对保险感兴趣,保险推销电话、短信随之而来。”

大数据无处不在,信息泄露带来垃圾信息的状况,显然很难凭消费者自身力量规避,而“因噎废食”更不可取。对此,徐昱琛表示,一方面,行业要建立消费者对信息泄露的认知,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要注意咨询专业人士,提升保险素养,避免被垃圾推销信息干扰,做出不合自身需求的保险决策。

对于互联网保险信息安全乱象,银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部市场分析处处长王磊指出,传统的保险业务都是在线下进行,保险公司内部的系统信息安全得到有效的保护。现在一些都放在了网上,客户的资金支付以及用户的信息都集中在互联网系统上,一旦系统被黑客攻击,可能会导致资金被盗取,用户信息被非法利用的风险。

猫腻四:自动扣费

“我曾经在微信上误点某险企广告,但是并不知道自己买了保险。”当徐月收到46.85元的微信保费扣除短信时,她感到很茫然。

徐月当即在微信投诉中投诉了该险企的乱扣费现象,并联系了客服。然而很快,客服打来电话,要求徐月撤销微信扣费投诉。“客服威胁我说,不撤销投诉,就不给退钱。”对此,徐月回忆道。

北京商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保险”“投诉”字样,发现多名消费者投诉“未经本人同意私自扣费”的记录。

■专家拆招:有保险公司相关人士认为,用户提到的自动续费/私自扣款,是因为用户选择了月缴方式。其介绍称:只有用户签订了保险合同并通过第三方支付工具确认授权后,才能每月自动续费、扣费。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直言,险企在这些投诉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纯白无辜”。

有资深保险经纪人便指出,消费者投诉保险机构“自动扣费”,一般源于部分互联网保险机构为了吸引客户流量,设置了极低的投保门槛。然而,保险产品是金融产品,尤其是其中互联网医疗险等产品每年的费率可能出现波动,后续产生的隐形费用有可能非常高。

“归根究底,这是急于发展的保险机构和老百姓比较滞后的保险意识观念之间的矛盾。”该人士认为,产生“乱扣费”方面的投诉,几乎是必然出现的事情。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明辨“靠谱”销售渠道,不要轻信低费率产品的吸引,而是要考虑保险产品真正的功能和作用,全面、详细了解了某一产品的来龙去脉之后,再选择投保。“掉坑”之后,消费者或可酌情考虑与保险公司沟通合理维权。

除了消费者需要用保险知识“武装”自身,李文中亦指出,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时,保险机构应严格遵循《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可相当大程度避免上述情况出现。同时,保险机构可考虑对消费者交费方式设置二次确认选项,并在第一次确认后弹出窗口,提醒确认的法律后果,并再次提请消费者确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