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借助孔子学院平台 加强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孔子学院

2021-03-18 14:45:00

 

来源:互联网

作为“无国界的语言”,音乐在情感上具有共通性,更容易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和接受,中外历史上音乐“外交”的例子不胜枚举。广义上的中国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近现当代根据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创作和创编的新音乐。新时代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传递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民心相通。中国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要充分利用乐谱、唱片、广播、电视、网络,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也可以依靠遍布于全球的孔子学院力量,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人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孔子学院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孔子学院为音乐传播提供了可靠的现实平台,使人们可以近距离感知和体验音乐,及时进行互动、交流与反馈。同时,将音乐作为教学和传播内容,丰富了办学模式,增加了教学内容,也促进了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孔子学院成立,通过音乐促进中美人文交流是其特色之一。2012年,首家音乐孔子学院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成立,以教授、宣传和展示中国音乐文化为核心内容。2019年,首个音乐孔子课堂在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落户,这个建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孔子课堂将向乌克兰学生普及中国传统和现代音乐艺术,同时也将更多的乌克兰音乐介绍到中国。这些富有特色的孔子学院和课堂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重要窗口,其他孔子学院也不乏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中国音乐在海外孔子学院的传播主要有以下方式。

一是开设专门的音乐课程。丹麦音乐孔子学院将中国音乐的课程注入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开设了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课程;瓦尔帕莱索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葫芦丝、古筝、中国传统乐器合奏等课程。这类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用英语或学习者母语授课,对汉语水平不做过高要求。

二是举办专门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会、演唱会、比赛、讲座、论坛等,如悉尼大学孔子学院就举办了“二胡的精魂”“当爵士乐遇上民乐”“世界的旋律”等主题音乐会;瓦尔帕莱索大学孔子学院连续十几年主办“大湖音乐节”,还承办了两届“孔子国际音乐文化交流论坛”。这些活动要求参与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内容以富有特色的民族器乐、声乐为主。

三是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包括在文艺演出中进行音乐表演,在语言、文化类比赛中设置“才艺展示”的环节,以及与戏曲、舞蹈、武术、绘画等相结合的“组合式”传播。各地孔子学院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节、音乐节,向民众展示中国音乐,开办器乐体验课。这些活动基于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对汉语和音乐水平的要求不高,娱乐性、体验性较强。

四是将音乐融入汉语教学。一些老师在汉语课堂上教唱中文歌曲,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言学习效果的作用,教学重点不在音乐,而在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吸收和应用。孔子学院总部还出版了《唱歌学汉语》教材,为将音乐融入汉语教学提供支持和指导。近年来,有的孔子学院编写了自己的院歌,曲调中外结合、富有特色,歌词简单易学、朗朗上口,为学员们学习和传唱。

目前,中国音乐在海外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结合现实情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传播策略。

第一,立足课堂教学,解决“三教”问题。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中国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国际化的音乐人才,提高传播层次和水平。这就涉及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内容。在国外开展的音乐教学必然与国内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汉语水平、音乐基础等都存在差异,需要当地孔子学院根据现实情况设置课程、配置师资、编写教材、研制教法。师资是音乐教学的主要问题,大部分孔子学院以语言教师为主,高水平的音乐教师不多,且教师的流动性强,一般1—2年就会更换,无法满足学生长期学习的需求。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选拔、培训和分配有音乐特长的教师,确保音乐类课程的稳定性。

第二,加强基地建设,发挥示范作用。音乐孔子学院和课堂相当于海外的“音乐传播基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音乐课程和交流平台,其影响力还扩大到了学院外围,甚至城市、国家周边,产生了“由点及面”的传播效果。2015年,孔子学院总部设立“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具有教学、演出、科研与体验等多种综合性功能,为孔子学院的中国音乐教育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不少外国学生来该基地体验和深造。目前,这些基地都是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数量明显不足,影响力也有限,应争取更多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加入,加强海内外孔子学院音乐基地建设,增强中国音乐的传播速度和质量。

第三,发展网络课程,扩大影响范围。网络孔子学院应运而生,作为孔子学院教学的补充,旨在为各国孔子学院和国内外院校搭建网络教育云平台,帮助世界各国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网络孔子学院有一些音乐教学资源,为孔子学院的音乐传播提供了网络路径。如“中国音乐轻松学”系列慕课、“音乐单词”微课等。相比学习者自己去网上搜索音乐资源,网络孔子学院提供的音乐课程更加规范,也更有针对性,有助于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但是这些课程更新速度较慢,呈现方式也比较单一。加大网络课程的研发力度,丰富线上音乐教学资源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打造品牌活动,形成长期效应。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几乎是所有孔子学院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形式,但专门、专业的音乐活动相对较少,且很多活动仅停留于参与者对中国音乐的短暂体验。中国音乐的传播应具备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品牌活动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各地孔子学院应积极打造音乐品牌活动,并将其纳入年度项目计划,每年定时、定点举办,形成长期效应。

第五,尊重文化差异,促进中外交流。不同国家的音乐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中国音乐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在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因文化差异产生“听不懂”“听不惯”等问题,传播者要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第六,争取多方支持,实现持续发展。孔子学院是非营利教育机构,很多课程和活动都是免费的,而音乐传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个别孔子学院的力量难以顺利进行。孔子学院的音乐传播需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集合多方力量,加强资源供给,孔子学院的音乐传播工作才能持续、长久地发展下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华文音乐传承研究”(2018BH05235)、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5SKBS316)阶段性成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