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互联网+5G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面的内容。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代表之一,纳入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的范畴。作为我国信息通信发展的新抓手之一,卫星互联网的集中性布局即将拉开序幕,面对稀缺的轨道空间,我国应从哪方面精准发力?
步入宽带互联网时期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初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卫星互联网主要以提供语音、低速数据和物联网等服务为主,主要扮演着对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和延伸的角色。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卫星互联网进入了与地面通信系统互补合作、融合发展的宽带互联网时期。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卫星规模组网,构建具备实时处理信息能力的大卫星系统,主要用来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其覆盖范围广,传输时延达几十毫秒级别,与4G网络相当。同时,在建设周期相近的情况下,卫星互联网相比5G基站部署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按照轨道高度划分,卫星星座主要分为低轨、中轨、高轨三类,其中低轨卫星由于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非常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业务。
空间资源争夺加剧
卫星轨道是一种有限的使用资源,卫星公司需要采取申报的方式向相关机构申请使用资格。目前,国际规则中的轨道资源主要以“先占先得”的方式进行分配,后申报方不能对先申报国家的卫星产生不利干扰;申报者还必须在申报资源后的一段时间内发射卫星,启用所申报的资源,否则预定的资源会失效。
低轨卫星星座由众多小卫星组成,当一部分卫星无法工作时,可以发射新的卫星进行补网,不会将整个资源让出。所以在低轨星座领域,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
截至目前,包括OneWeb、O3b、SpaceX、Telesat等多家国外企业已推出卫星互联网计划。其中Space X公司拥有目前最多的商业卫星数量,重点打造的Starlink(星链)计划将在LEO、极低轨分别发射4425、7518颗卫星进行组网,目前已经在轨的卫星数达到482颗。
自2017年以来,我国也相继启动了多个卫星星座计划,包括航天科技的鸿雁星座、航天科工的虹云工程、国电高科的天启星座的“天启一号”等。
预计到2029年全球近地轨道将部署约5.7万颗低轨卫星,其中美国预计占据80%以上的卫星数量,而我国低轨卫星数目将位列第二。
加速天地一体化信息覆盖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主要包含了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及服务四大环节。随着国内低轨卫星星座部署加快,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和地面设备环节率先迎来发展机遇。
如何进一步降低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开发高通量卫星、加快地面关口站建设将是未来工作部署的重点。而伴随着组网的形成,卫星运营及服务领域也将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卫星通信将与地面5G逐步融合,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卫星互联网的出现不会与5G等地面网络构成竞争关系。在时延方面,目前的卫星互联网能达到几十毫秒级别的延时,可以与4G网络媲美,但是与5G网络10毫秒以内的延时相比差距仍然巨大,无法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低延时场景应用。
而在带宽方面,虽然目前单颗卫星带宽已能达到20Gbps,但与组网卫星数目相比,地面基站数量更加庞大,可满足大规模终端产品的高速网络连接,卫星互联网在海量终端接入方面受到限制。
未来卫星互联网的核心应用场景将主要包括偏远地区互联通信、海洋作业、科考宽带、航空宽带和灾难应急通信等,这些地方地面网路架设难度大、成本高,而卫星互联网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地面网络形成重要补充,极大地拓展网络的覆盖范围。
注重产业生态建设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环节众多,因此发展卫星互联网产业需要从全盘考虑,在卫星制造、卫星组网、卫星发射到卫星运营服务等方面建立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关系,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不断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形成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卫星互联网产业建设首先要完成规模组网,前期资本投入较高,后期组网完成才会通过应用服务带来收益;加之目前以SpaceX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企业布局进程加快,未来卫星互联网市场竞争必然更加激烈。
因此,政府需要从宏观层面持续予以政策扶持,相关企业要创新商业模式,组网建设工程要循序渐进,逐步拓展市场空间,形成良性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快天地信息网络融合建设,使卫星互联网与地面网络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