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中国一天外卖规模20亿 食品安全如何保证?

2019-10-18 23:35:00

 

来源:中新经纬

外卖小哥连吐4次口水,涉事骑手被永久封号!中国一天外卖规模20亿,食品安全如何保证?

导读:一到用餐时间,拿起手机、打开外卖订餐软件,几十分钟后热腾腾的美食就送到了家门口……这已成为许多国人最常见的生活场景之一。

然而近期一条视频让很多人直呼“不敢点外卖。”视频内容是外卖小哥往食物上连吐 4 次口水,直接原因为:买家不愿意下楼。

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餐饮外卖市场的整体交易规模达1952.9亿元。换算一下,中国一天的外卖规模就超过了20亿。

外卖火爆的今天,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地送到顾客面前,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对每一个外卖用户来说,只有餐饮服务的卫生条件得到了充分保障和切实监管,才能筑牢这道安全“防火墙”,护卫“舌尖上的生命健康”。

10 月 17 日,一条视频被上海媒体曝光,内容是外卖小哥往食物上连吐 4 次口水,直接原因为:买家不愿意下楼

事件有了最新进展

此外卖订单来自美团外卖

但外卖员并非该平台的配送员

而是商家自行联系了

顺丰的快递员配送

据了解,9月24日,顾客薛女士在美团外卖买了一份煲仔饭,后来收到外卖吃了整份外卖。事后经别人告知才知道自己的外卖中被配送员吐了口水。

视频中,外卖员拍着外卖单和外卖,自言自语称,“我到楼下给她打电话让她下来拿,不下来拿,说人家都给她送上去”,说话间多次向打开的外卖中吐口水,并辱骂顾客。

据外卖单显示,点外卖的是在上海徐汇区某大厦三楼的薛女士,该大厦系商场大楼,有电梯。

买家:平台已陪同其做检查

协商解决问题

买家薛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看完这个视频我觉得我都要站不住了,实在是太恶心了,也有点哭笑不得。”

她告诉潇湘晨报记者,平台方已与其接触、协调解决了,陪同其去医院做过检查,事情已过去,具体解决方式不愿再多说。

顺丰:骑手系同城平台供应商员工

账号已封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记者了解到,此外卖订单来自美团外卖,但外卖员并非该平台的配送员,而是商家自行联系了顺丰的快递员配送。 10 月 17 日,潇湘晨报记者联系了顺丰集团,一名公关人员称知悉此事,看到这个视频时也很震惊。

上述工作人员确认,骑手是顺丰同城平台一个运力供应商的员工,违规行为被发现后,其账号当时就被封停了。

他说,“ 我们已为此开过电话会,很快将会给大家一个标准、负责任的答复。”

看了小哥吐口水的视频很多网友直呼“不敢点外卖”

但更让人吃惊的是那个送外卖的小哥竟是来自顺丰

在微博上

很多网友近期点外卖都遇上了顺丰小哥

均是“惊讶脸”

外卖被“加料”

食品安全问题堪忧

相关部门已经“出手”了

您的外卖将被打“封条”!

八部门联合给外卖系上“安全带”

据中新网6月20日报道,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市场监管总局、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门日前联合下发《2019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网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图片来源/新华社(徐骏)《方案》指出:

指导和督促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加强分支机构、代理商、合作商管理,主动向监管部门报送平台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数据和平台分支机构、代理商、合作商等信息,加强餐食配送过程管理,逐步推动外卖餐食封签,确保食品配送过程不受污染。

一天外卖超20亿元!

中国外卖行业火爆

一到用餐时间,拿起手机、打开外卖订餐软件,几十分钟后热腾腾的美食就送到了家门口……这已成为许多国人最常见的生活场景之一。

“中国人又叫了近2000亿外卖!”近日,这一话题瞬间在网络上引发网友热议。

研究机构易观日前发布的《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数字化分析》估算,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餐饮外卖市场的整体交易规模达1952.9亿元,同比增长35%。换算一下,中国一天的外卖规模就超过了20亿。

分析报告中指出:这得益于订单量持续增加和客单价微涨,虽然正餐餐饮品类仍为主体,但新零售品类的订单量明显提升、增速较快,三线及以下城市也成为外卖产业新的增长点。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4岁以下人群是外卖订单的主体,其中24岁及以下用户在饿了么平台占比高达65.27%,美团外卖上则占比52.59%。“95后”“00后”实实在在地撑起了外卖订餐的“半壁江山”,成为外卖经济的主力。

事实上,年轻消费者的确越来越喜欢在外卖平台上消费,这也促成了交易规模的扩大。如今很多外卖平台不只可以送餐,生鲜美食、代购送药、送花上门、便利店配送生活用品……这些都已成为平台上可供选择的服务门类。

毫不夸张地说,依靠手机和网络,足不出户也能“吃好、喝好、用好”的确成为了现实。

在叫外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习惯的同时,外卖“食品”安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上海首批23个商圈试点“食安封签”

实际上,上海从2018年起就逐步试点外卖“食安封签”,到今年下半年起更是进入了推广的加速期。值此当口,却又爆出疑似违规事件,消费者或许想知道,为什么“食安封签”尚未被强制使用?

2018年,徐汇区恰恰是全市第一个组织设计防拆卸的一次性密封包装“食安锁”的。今年6月更形成了《外卖食品包装件》团体标准,由“美团点评”“饿了么”在本市外卖配送中试点推广“食安封签”。

“食安封签”,顾名思义就是在为了保障外卖的食品安全,而给包装进行密封处理的一道标签。由于采用特殊材料制作,一旦撕开容易损毁,无法重复使用,可降低运输过程中二次污染、人为污染的可能性,也有助于明确商户和外卖骑手之间的责任划分。

今年8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食安封签”外卖食品守护行动新闻通气会,宣布在本市徐汇、浦东、闵行等区的23个商圈进行首批试点推广,截至当时已投放220万个“食安封签”。

从8月试点商圈投放220万个,到10月单平台投放超1000万个,以及平台与商户的“联名封签”试点投放,可见上海的“食安封签”工作是在切实且迅速地推进中的。

那么,为何还是会出现近日视频中所出现的情况呢?

外卖送餐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于一个特大城市来说,外卖送餐已成为许多中青年务工者非常青睐的职业。近年来,主要送餐平台对自身配送体系中的外卖骑手多有培训,并有各种规章制度加以管理,每天送餐前也都有晨会“耳提面命”,试图将外卖送餐员因素质问题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但与此同时,外卖市场也还存在着商家自行配送的情况。此次视频中的那名自拍者,就是来自商家自选第三方配送系统的人员。

不过,即便如此,对消费者来说,认准的更多是平台,谁上门送餐不重要,重要的是手上那份外卖餐食的安全。

对于外卖封签,许多外卖骑手也十分欢迎。一名骑手小哥表示:

“食安封签既是保护消费者,也是保护我们骑手。对于认真工作兢兢业业送餐的人来说,食安封签反而能厘清责任,降低我们的风险。”

“食安封签”应尽快入法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或许有这样一个疑问:“食安封签”这么好的解决办法,为何不能全市范围内所有外卖强制执行?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介绍,目前,尚无一部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或标准,提及“食安封签”的问题。

一定要将“食安封签”入法,或建立相关标准,对于企业和商户来说,投放和使用“食安封签”才会有指导性和强制性。

另一个问题,则是“食安封签”的费用由谁承担。在先期的试点实践中,由行政部门牵头承担了费用,但长此以往难以为继,必须要明确“食安封签”的成本分担规则。

“食安封签”单张价格不高,许多消费者应该也愿意为食品安全而分担一部分,但关键还是要尽快制定出相关的“食安封签”操作细则。

根据此前新闻通气会宣布的计划,今年9月至12月,将在全市范围内张贴食安封签公益宣传画,组织制定《“食安封签”标准》,提供技术规范,全力推进“食安封签”的普及和使用。

2020年起,“食安封签”将在尊重消费者评判的前提下,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形成交易规则和长效机制。

护卫“舌尖上的生命健康”

网络餐饮服务平台要加强餐食配送过程管理,逐步推动外卖餐食封签,确保食品配送过程不受污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外卖行业在实现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有些店铺的食物生产流程隐蔽,店主对食材和食物制作过程中的卫生情况不够重视,之前就曾有新闻曝光过一些“网红”店铺卫生条件“脏、乱、差”,相关检测指数严重超标。很受欢迎的“网红”店尚且如此,这不得不让人对一些并不知名的外卖店铺的卫生状况担忧。

其实,早在2017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曾正式发布《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提出“五个明确”的具体要求:

明确“线上线下一致”原则,网络销售的餐饮食品应当与实体店销售的餐饮食品质量安全保持一致;

明确平台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义务;

明确送餐人员和送餐过程要求,保证配送过程食品不受污染;

明确开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测;

明确与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章的衔接。

这些具体要求也为进一步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的安全监督管理、规范经营管理指明了方向。

部分店铺的卫生情况遭人诟病,是摆在外卖平台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对于平台的“下半场”比拼来说,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用餐体验,无疑是其中角逐的重点。

与此同时,近年来,多省市也先后开展了整治网络订餐的专项行动,保障外卖食品安全。而根据最高检日前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8月起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以来,针对网络餐饮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配送餐品保管不善等问题,一年来共有59956家不合格网络餐饮店铺被下线。

对每一个外卖用户来说,只有餐饮服务的卫生条件得到了充分保障和切实监管,才能筑牢这道安全“防火墙”,护卫“舌尖上的生命健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