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打造6大千亿产业集群 发挥文化产业优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交出了首张成绩单,这是一张蕴含着陕西智慧的美丽答卷,向世人徐徐展开。
10月13日,西安举办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国内外逾500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莅临论坛,为西咸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与会专家认为,西咸新区近年持续推进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新区面貌已焕然一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正在成为大西安的新中心。
首提“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西咸新区是国务院设立的第7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处在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两市建城区之间,规划面积882平方公里,下设空港、沣东、秦汉、沣西和泾河5个新城。
“当初我们开始研究的时候,是有很多不同意见的,在八百里秦川要建一个新区,怎么建?是建新城,围绕新城摊大饼,还是建若干个城市副中心,形成城市组团?是保留广大农村变成田园城市,还是都建成城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理事会执行局副主任陈文玲介绍说,在这种情况下,西咸新区采取了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形态、产业形态、要素集合方式、管理模式、历史文化保护方式等各方面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道路。
西咸新区杜绝“摊大饼”,坚持以生态红线、水资源底线框定开发建设边界。在西咸新区在8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保留曾经的272平方公里建筑用地和剩余的农业及生态用地,变成了一座城乡相间、动静相宜、城中有村、村有中城的现代新型田园城市。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表示,西咸新区做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提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这几年各地都在讲各方面的创新,“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这个提法还不多,“虽然不多,但是很重要,所以尤为可贵。下一步应从体制机制方面,在城乡要素市场,在土地、人员、资金要素双向流动等方面往前走一步,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看来,西咸新区的发展有后发优势,一方面要学习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减少试错成本,使新区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根据《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2018―2020年)》,西咸新区把创新发展摆在首位,坚持高点站位、先行先试、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实施“十大创新行动”,囊括了41项具体措施。目前已在分步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古都文化与现代风貌交相辉映
“西咸新区作为古代中国文明文化曾经最集中、最核心、最有代表性、最先进的区域,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先要做好保护,然后再弘扬传承和利用,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间发挥作用。”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在会上表示。
西安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如何保护好厚重的周秦汉唐文明,平衡开发与传承的关系?在这方面,西咸新区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选择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
据陈文玲介绍,西咸新区所承载的大西安的文化底蕴没有消失,新区10000多座名人陵墓没有改动,而是由绿化作为保护带,让地下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西咸创造了一种历史文化延续和保护的新方式,这些陵墓群保护是绿色的、安详的,和喧闹的城市隔离开的。”陈文玲说,“这种方式非常震撼,也是一种创造。”
同时,西咸还创造了新的水系景观。历史上八水绕长安有三水在西咸,包括渭河、泾河、沣河,现在这三条河流都得到了修复,同时还修复了部分当年汉武帝训练水军的昆明池。
按照规划,新区最终将建设大小水系45条和湖泊、湿地23处,达到6%的城市水面率。“昆明池现在修1/7就已经很壮观,修复完45条水系,再现昆明池,再现八水绕长安,将更为壮观。”陈文玲说。
放眼西咸,目前已满是绿色,在绿色之上,西咸又创造出低碳、节能、循环型的城市发展方式。一方面,结合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域推广海绵城市技术。另一方面,围绕建设“无煤城市”,在国内首个大面积推广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已建成供热面积200万平米,每个采暖季可替代标准煤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万吨。
“不用煤,不用气,不用电,在西北中部如果能推广这样的技术,将节省非常多的能源。”陈文玲说。
按照空间布局,西咸新区将综合利用地上与地下,打造一条与西安古都文化传承轴交相辉映、体现现代风貌的创新发展轴。目前,新区已完成核心区域设计,地下三层空间综合利用开发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已建成面积104万平方米。
打造6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长期以来,西安科教资源丰富,本科学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和武汉,科研机构云集,科研人员密度居全国之首,各类科研开发机构达3000多个。陕西军工领域科研实力强劲,西安国防科技资源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在多方面比较优势下,西咸新区把产业作为新区发展的“魂”,推进新经济发展,明确提出了打造6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制造业方面,形成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力制造、无人机、新材料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方面,发展以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加上临空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总部经济等,形成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
“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应最前沿的产业和技术,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人力资源、金融体系,在这些要素支持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业,完成产业集聚。”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指出。
科技部全国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办公厅原巡视员、调研室主任胥和平表示,西咸新区创新发展应有大尺度谋划,既要前瞻性的把握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也要着力进行引领式发展,在目前具备很好产业资源基础的情况下,建立开放型的产业密集区。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作为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目前西安正在大力发展“硬科技八路军”,即八个当前最核心的硬科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西安成立了国内首个专注硬科技领域的孵化平台,已投资孵化190余家高科技企业。
“新区的发展强调产业支撑很重要,如果没有好的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就不可持续,城市建的很漂亮,一段时间看起来很有号召力,时间长了就成了睡城。”刘世锦表示,在产业选择上,他同样认为西安应该办一件事,就是发展科技。
陈文玲表示,面向未来,西咸新区产业选择要重视“三软三硬”。“三软”即注重软资源、软环境、软竞争力,“三硬”即重视硬科技、硬件和硬实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有若干个大城市圈,各个地方都在探索,其中既有竞争,又有机会。“西咸在这方面想得比较早,动的比较早,很有希望,也有能动性,希望能在这方面探索出一些符合西安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刘世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