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低 蒜农如何跳出“蒜周期”?
蒜农如何走出“蒜周期”(产业振兴)
——来自大蒜之乡河南中牟县的调查
蒜价涨了,引发种蒜热;价格低了,导致卖蒜难。今年大蒜价格走低,蒜乡农民面临难题。蒜农如何跳出“蒜周期”,产业如何健康发展?日前记者到全国大蒜之乡河南中牟县进行了调查。
种多种少谁说了算?
跟风种植,供大于求价格低,应多发挥大数据预警作用
这些天,中牟县韩寺镇大洪村的蒜农燕芳,开着电动三轮打仗似的在村头和农田之间跑。
“今年种蒜肯定亏了,得赶紧卖,少赔点儿。”燕芳说着赶回地里,抱蒜装车,拉往村头,卖给客商。旁边,雇来的挖蒜工一个个蹲着身子,拿着铁铲,麻利地挖蒜、打捆。
燕芳算了一笔账:一棵蒜卖0.08元,每亩产蒜2.5万—2.8万棵,能卖2000多元。成本呢?以一亩地计算,蒜种700多元,上化肥、浇水200元,雇人种蒜、铺地膜500元,雇人挖蒜600元,算下来超过2000元。“可别忘了,没算我大半年的人工钱。种4亩蒜,流转3亩地,每亩每年1200元,也搭进去了。”燕芳说。
中牟的早熟蒜从4月初上市,地头收购价从每斤1.6元降到0.5元。4月22日—27日,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内的鲜蒜均价为每斤0.55元,比起上一周,跌幅近26.67%。
“往年的早熟蒜每斤卖2.5—3元,现价是2015年以来最低的。”中牟县冷藏保鲜协会会长刘少臣说。大蒜价格低迷,主因是种植面积增加,供大于求。大蒜市场流传一句话:“高一年,低三年,稳三年”。2016年大蒜价格走高,提升了种蒜积极性。今年初,中牟冷藏保鲜协会成员走访25天,得出一串统计数字:2017年,河南省大蒜种植面积超过220万亩,全国达到580万亩,比2015年增加了40%。
中牟县农委高级农艺师王素梅说,2015年中牟县种大蒜28.5万亩;今年种植面积34.4万亩。“中牟蒜田基本稳定在30万亩左右。可周边地市的种蒜面积持续增加,市场趋于过剩。”
“云南、四川的鲜蒜运到河南,既新鲜,价又低,对本地冷库存蒜的冲击最大。”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常务副总经理李森说。
种多种少要看市场,能否有效调控?
“分散经营,政府不好干预。”中牟洪润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洪昆说,种蒜比较效益高,技术门槛低,农民愿意种。“按正常行情,一亩蒜可收入五六千元。许多蒜农觉得,今年明年亏了,后年赚回来,照样够本。”
统计滞后,缺乏预警能力。“大蒜种下去,数据才上来。即便种得多了,也不能拔掉。”王素梅认为,大蒜的价格与面积、天气、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种的面积大,遇到阴雨天、病虫害,不一定产量高,价格也未必低,所以难引导。
李森认为,万邦保存近10年的蒜价数据,只是蒜农很少关注、分析。“应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建立大数据平台,及时反馈需求端的数据,引导农民适度种植。组织专家分析、宣传,破解市场与供应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种出来往哪儿卖?
网上销、农超接,多途径畅通销售,减少中间环节
距新郑机场不过30公里的仓库中,工人们正将一袋袋沾着泥土的鲜蒜送入自动化的分拣机,饱满的蒜头打包、装箱,进入物流网,发至全国各地。
这是农贸商人张银杰的仓库。这位80后农民发现今年大蒜难销,便找到电商企业拼多多,4月25日,拼多多上线“一起拼农货”,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5元的价格,收购中牟546名贫困户的2000多亩大蒜。上线当天卖掉33万斤,为贫困户增收100多万元。
“通过电商平台,一方面把消费者的订单集中起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把仓储物流中心建在产地,从地头收购,到车间分拣、发货给消费者,省去大宗批发、菜摊零售等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张银杰说。
专家分析,大蒜是调味品,短时间内网上销量大增,说明消费者认可了产地直销模式,这对农产品电商是个好消息。但推动农产品“触网”,当下最缺的是懂电商、懂农业、懂品牌又扎根农村的“新农人”。
眼下,中牟卖蒜更多依靠客商上门收购。在大洪村头,记者见到客商于泽安。他说,一棵蒜收0.08元,卖0.11元。从中牟拉到北京周边,运费6000元,每车利润2000元。“比起去年,每棵蒜少卖4分钱,赚得少,风险大,很多商户不愿来。”于泽安说。
“让蒜农揪心的是,大蒜的价钱越低,收蒜的人越少,越往下压价。”洪昆说,往年这个时候,客商到村里一指蒜地就包下,每亩给蒜农6000元,挖蒜、损耗、后茬浇水全不用蒜农管。今年,每亩1000元都没人包地。进村的货车往年一天10多辆,现在只有一两辆。
卖到交易市场,是蒜农的另一选择。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地处中牟,增开交易专区,支持销售蒜薹、大蒜。郑庵镇贾庄村的张贵喜骑着三轮跑了5里路,一早来到市场。到下午,批发卖掉885斤蒜头,每斤0.7元,共619.5元。“我卖蒜,先修剪、去泥、装袋,所以卖的价高。很多人自己干嫌麻烦,雇人精加工,1斤蒜要3毛钱。当蒜价每斤3元时,这么做有赚头。现在每斤5毛钱,再花钱精加工,赔得更多。”
作为合作社负责人,洪昆最盼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卖个好价钱。他觉得,别看地头价便宜,到了城里的菜场、超市,蒜价仍不低,原因在于中间商层层加价。如果超市与大蒜合作社联手,就既能让蒜农多卖钱,又能让市民少花钱。
蒜农咋挣稳当钱?
期望上特色农业保险,引导差异化种植,扶持深加工
从长远看,如何让蒜农挣上稳当钱?
“设立大蒜种植保险,可增强抗风险能力。”王素梅认为,郑州市农委与保险公司洽谈,从明年开始,针对全市10项主导农产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中牟县的大蒜、西瓜品种入围。采访中,多位蒜农表示,如果每亩地的保险费用不高,又能确保合理的收益,愿意购买这项保险。
“特色农业保险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灾害损失险,一是保本险。眼下,保本险已经展开前期工作。”中国人寿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牟分公司经理张海宽说。
冷库存储,延长销售时间,是中牟蒜农、蒜商提高收益的办法。目前,中牟县有2800多名大蒜经纪人,142家冷库储蒜户,冷库可储量48万吨。中牟县平均年产蒜薹、大蒜30多万吨。去年,冷藏大蒜18万吨、蒜薹10万吨。此外,冷库面向附近的杞县、尉氏等县收储大蒜。
业内人士认为,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记者了解到,中牟原有两家大蒜深加工企业,其中一家因为环保问题被关停,剩下的一家加工能力有限。刘少臣说:“缺少专门的产业园,没有大型龙头企业,制约大蒜深加工。”
“蒜片、蒜油、蒜粉在欧美市场较为走俏,在亚洲的认可度低,销量有限。同时,大蒜深加工企业投资大,环保要求严,县里没有重点发展。”中牟县一名负责人说。
“从蒜农利益的角度考虑,深加工必不可少。”刘少臣认为,引入大型深加工企业,生产的蒜片可以放6年,而冷藏大蒜最多存2年。深加工企业不但可以做大“蒜文章”,还可以加工洋葱、红萝卜等品种,服务更多农户。
打好健康牌,可提高附加值。中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规模种蒜。“中牟大白蒜”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出口量一度达全国1/3。然而,当地没有知名大蒜企业品牌。“应该在地理标志产品的基础上,突出无公害、绿色品质、品牌。同时,引导农民差异化种植,减小价格波动的影响。”李森说。
建设大数据平台,电商可以起到助推作用。电商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介绍,企业平台聚起3亿用户的消费大数据信息,经过处理,区域喜好、采购单量、品类需求等信息可以直达产地。从去年开始,公司在湖北等地联合商家,利用数据指导贫困户,改善种养殖结构,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