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市场化发展提速 激励机制和监管框架需完善
2017年,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基础体系日益完善,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我国绿色金融呈现全面提速的良好发展态势,走在了国际前沿。一方面,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安排日趋完善。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统一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绿色金融标准等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在浙江、广东等五省(区)设立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绿色投融资工具日益丰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亮点纷呈。由中国倡议设立、人民银行担任共同主席的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出的倡议写入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大大推进了绿色金融议题的全球主流化进程。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实证研究显示,注重气候、环境因素的绿色投资往往长期收益更高,波动率也较小。从近几年接触的几百个绿色项目来看,大部分是赚钱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有逾260家绿色基金发起设立,绿色ABS、绿色ETF等绿色产品创新的发展也非常快。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转型将在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内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环保“攻坚战”在全国各地打响,国家层面五省(区)八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出,为我国未来绿色发展探路。各个层级、不同主题的环保督查、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指出,随着国家战略不断推进,绿色产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广阔。同时,金融制度的创新和监管机构的引导也会促使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入绿色领域。
各类创新异军突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也给银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首先,银行需转变理念。作为商业性机构,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今后必须转变理念,银行要考虑非经济的因素,必须市场原则、经济原则和社会原则并重。
其次,银行业的商业模式也需转变。迄今为止,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主要还是靠政府的税收或财政政策支持,这在现阶段不可避免,但未来要配合政府和社会开创具有商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所有业务中,特别是审贷中,确立绿色原则。银行业要配合有关部门确立绿色标准,发掘新的业务,如碳交易。
金融机构近年来不断在绿色金融领域进行探索,各类创新异军突起。“银行业在绿色融资规模方面实现快速增长,而且基础制度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是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鲁政委认为,未来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将加快,如推广绿色贷款+金融租赁、绿色ABS、绿色投贷联动、环境产权抵质押、创新债务融资工具等。
鲁政委表示,随着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增长,绿色资产也在快速形成。开展绿色基金、资管、理财、信托等领域的绿色投资业务,对于加快绿色资产流动性、提升市场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银行业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潮流下,推动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产品生态体系,将会给银行业自身业务转型升级带来极大助力。应推动银行业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绿色金融管理体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加强绿色金融市场研究,做到环境风险的有效识别与准确计量,并将其运用于业务的顶层设计与日常管理之中。
曾刚表示,银行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既是产品层面的创新,也是管理层面的创新。例如,在组织架构上,有的银行在一级部门层面成立了环境金融部门或事业部。
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环保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杨朝飞建议,银行应独立评估环境风险。不少银行只向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企业和项目贷款。在此过程中,有两个风险被忽略了:一是环保治污的效用仍存在社会风险;二是绿色技术、绿色产业仍存在环境风险。不同项目和地区产生的不同风险,需银行独立评估才能发现。
期待进一步政策支持
陈雨露表示,下一步,应着力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目标。重点包括:发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等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增强绿色金融市场的内在吸引力;加快构建国内统一、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项目标准和绿色金融标准,着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创新,更好地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等。
鲁政委认为,如果相关政策能把“绿色”与“金融”有机结合,绿色金融的市场化发展将大大提速。他提出两个制度层面的设想:一是让绿色债权获得优先受偿权,由此使绿色债权变得更安全;二是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对于绿色金融,还可以考虑定向降准。
目前有不少绿色项目尽管能盈利,但没有得到融资。马骏认为,瓶颈包括信息不对称、期限错配和环境权益的抵押品范围受限。他建议,建立全世界共享的项目库、加大信息披露力度,银行增强识别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
同时,相当一部分绿色项目由于外部性问题,收益不够高。马骏认为,需实施激励机制。例如,财政可以给予贴息、担保。
曾刚表示,绿色金融应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不仅是银行信贷的支持,还包括直接融资、股权投资、排放权交易等,可能还会有衍生品市场以及政策性金融、保险资金的介入,需要政策和监管的引导和激励。例如,对于绿色金融的信贷,未来可以考虑一些定向支持。可以考虑对绿色金融风险容忍度给予优惠安排,降低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