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倡议 机构称需纠正七大偏误

2017-12-10 17:00:00

 

来源:中投投资咨询网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有关课题组12月10日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旨在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重要倡议,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对于倡议的稳步推进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合会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方案课题组当日发布了相关研究框架报告。该报告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研究员分别担任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课题组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国内外出现各种声音和争论,对倡议的理解存在一系列误区。这里面既有对倡议精神理解不透彻、对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发展环境把握不到位等主观因素影响,也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国家利益分歧明显扩大和经贸秩序体系调整日益深入等客观原因。“纠正这些偏误,对于正本清源、实事求是地弘扬倡议精神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说。课题组列举了目前对于“一带一路”存在的七大偏误:误区一,认为“一带一路”要彻底改变全球经济秩序和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一带一路”倡议追求全球经济秩序的优化和全球治理模式的改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尊重现有国际秩序和治理体系,高度珍视并积极整合既有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在这基础上,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为国际经贸秩序的优化增添新的助力,努力推动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模式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误区二,认为“一带一路”要建立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与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倡议,自贸区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积极加快建设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区网络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然而建立全球最大的自贸区与因地制宜推进自贸网络建设截然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资源禀赋、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目前缺乏建立统一的自贸区的条件,必须因地制宜地有序推进。误区三,认为“一带一路”就是文化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任务,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但是,单纯强调“一带一路”是文化丝绸之路的观念存在盲人摸象的单一化偏见,忽视了“一带一路”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等领域的丰富内涵,难以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布局。误区四,认为“一带一路”就是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的战略。“一带一路”是中国加强与沿线国家经贸关系与政策、人文交流的重要倡议,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丰富内容。产能合作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中国将自身的优质产能有效对接到迫切需要这些产能的地区,并积极推动双向贸易和双向投资的稳步推进,单纯从过剩产能输出角度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片面性。误区五,认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资源能源。“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与中国存在明显的互补性。然而,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的资源保障战略的观点忽视了中国和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相对降低。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冲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实质性努力。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合作,而资源能源只是其中一方面,其他领域的更加重要的合作不断涌现。误区六,认为“一带一路”中国是喊口号、无实际行动。“一带一路”提出三年来,中巴经济走廊成效明显,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汉班托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均取得扎实进展,中哈产能合作协议投资超过230亿美元,中白工业园全面动工。这些标志性成果充分体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落实和远大前景。将“一带一路”视为空洞无物、难以落地的口号的观点忽视了中国与沿线国家追求繁荣发展的共同殷切期望和有力行动。误区七,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要撒钱当冤大头。从经济角度,“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型平台,商业性贸易投资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内容,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贸易和投资联系,共同提升各国经济效益,才能够从根本上符合各方利益,保障“一带一路”持续性发展。因此,片面地将“一带一路”视为撒钱行为不符合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