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进雄安要防止一哄而上
在创新和加大对雄安新区金融支持和服务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应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既要特事特办,也要有序推进,要按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办事,防止一哄而上,形成新的风险隐患。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与深圳、浦东等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设立的新区相比,雄安新区是在我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设立的,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过去,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已经式微。而近年来设立其他大部分新区,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土地开发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土地财政做大新区规模,同时推高了房价。而从近期看,河北省已对雄安新区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冻结了全部房产过户,严禁房地产中介进行房地产买卖交易。由此可以看出,雄安新区发展不再依靠土地财政,而将可能是依靠市场机制,通过创新形成新动能,探索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雄安新区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雄安新区在河北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基础上构成,由于目前是县域,金融服务很不发达,只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少数保险公司设有分支机构,现有的金融资源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因此,加大金融对雄安新区的支持,既是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所在,也将给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雄安新区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将吸引大量投资和人口,预计未来10到20年吸纳的投资总量将达1.2万亿元至2.4万亿元。
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601398)、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建设银行(601939)等大型银行业机构,纷纷成立由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表态和提出支持雄安新区的举措,部分银行高管还专程到新区调研。上述银行基本明确了金融支持雄安新区的基本定位:围绕雄安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和优美生态环境建设、高端高新产业发展等领域,综合运用银行、租赁、保险、证券等综合化经营平台,提供融资与融智相结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从机构和业务层面看,这些大型金融机构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将综合采取三种模式:
一是成立雄安分行。如建设银行,明确指出将服务新区建设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提出尽快在雄安新区设立分行,全力满足新区建设需求。多家银行拟将雄安新区分行作为全行改革创新实验区,在体制机制、产品、业务模式、管理方式上先行先试。
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如农业银行,计划设立雄安建设基金,首期规模为1000亿元,根据需要还可设立产业基金等。其中,农业银行方面将出资80%,剩余部分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落实。
三是建立专项制度。如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对有关雄安金融业务方面的重大事项和项目进行专项研究和调度,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在合规的前提下简化业务流程,最大程度提高审批效率。
此外,部分大型银行还表示,要通过领导小组和专项小组,在总行层面加强区域协同,统筹京津冀分支机构业务,为雄安新区提供区域一体化金融服务,“举全行之力争做雄安新区建设的金融主力军、排头兵”。
在以垂直管理和统一法人为主的我国金融体系中,大型银行等全国性金融机构对雄安新区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如何更好发挥地方金融的作用也不可或缺。近日,河北省金融办一份关于金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文件流出,其中对雄安新区的金融机构设置进行了详细规划。除表示将积极争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雄安新区外,着重提出了设立“中国雄安发展银行”和雄安基金、雄安证券、雄安信托以及雄安寿险、产险、健康险公司、资管公司等,形成独有的“雄安”金融品牌。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着眼全局,大胆创新,加强市场机制建设,完善金融市场功能,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两手抓”,构筑一个充满活力的区域性金融体系,形成对新区规划建设的强有力支持。从直接融资来看,要以雄安新区和实体经济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主板、新三板加强对雄安新区的服务,稳妥规范推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当然,在创新和加大对雄安新区金融支持和服务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应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既要特事特办,也要有序推进,要按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办事,防止一哄而上,形成新的风险隐患。“一行三会”对金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就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善监管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