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谋求零售转型
日前,平安银行发布业内首份2016年报,在营业收入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该银行2016年净利润增幅创4年来最低。其董事长谢永林、行长胡跃飞在率领平安银行新高管团队集体亮相解读年报时称:“零售转型是关键性的战略方向,平安银行将坚定信心向零售转型。”
●零售转型是未来关键战略
2016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077亿元,同比增长12.01%,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准备前营业利润762.97亿元,同比增长28.49%;净利润225.99亿元,同比增长3.36%,为近4年最低增速。
“经过近几个月的全力推进,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初见成效。”去年底刚上任平安银行董事长的谢永林介绍,截至2017年3月初,平安银行零售利润增长很快,日均资金余额超千亿元,达到去年全年的增幅。
谢永林表示,4年前平安银行董事会就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阶段对公为主,打零售的基础;第二阶段对公和零售并驾齐驱;第三阶段零售占主要的比例。“目前我们已经到了对公和零售并举的阶段。但是,我们的着力点还是会进一步强化对零售的支持和发展速度。不过,发展零售并不代表不做对公业务了,也不代表我们不加强金融同业或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反,对公发展得越好,对行业理解越深,越能够给零售输送放心的资产,然后打包产品卖给零售,所以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金融市场和金融同业,我们利用交易能力形成产品向零售提供,这是比翼双飞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对于平安银行在平安集团内部的定位和作用,谢永林认为,平安银行在平安集团地位是很高的,应该是平安集团的中流砥柱,是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发展战略中的核心。“这个地位是颠扑不破的,而且越往后地位越高。”谢永林说。
●不良资产从清收转向经营
对于去年利润增速放缓的原因,平安银行高层表示,原因在于大幅计提了贷款减值损失。2016年,平安银行计提贷款减值损失达454.35亿元,同比增幅52.12%。而在上一年,这一数据为298亿元。这意味着,去年该行拨备前利润的近60%被用于计提贷款减值损失。“主要是因为从收入到利润中间,资产拨备提取比较大,吃掉了对公业务的利润,但零售不良率是下降的。”平安银行副行长陈蓉说。
据了解,平安银行去年的不良率从上年末的1.45%升至1.74%,上升了0.29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该行行长助理郭世邦称,下一步将进一步控制不良率,首先强化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目前各分行、行业事业部和产品事业部,主管的行长和风险总监都是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派驻;其次是严控新增业务风险,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准入标准,对高风险行业进行限额管理,严格落实“三查”制度;再次,存量业务中,对高风险行业加强风控。
另一行长助理姚贵平称,去年平安银行成立了特殊资产事业部,在问题资产上实施了“两大转变”:从传统的清收、处置转化为经营;由分散改为集约。过去的清收主要是现金和抵押物,现在除了清收,更多采取经营的模式,运用资产置换、资本运作来进行特殊资产、问题资产、不良资产的转化。
●大踏步前进“卖保险”
平安银行转型做零售银行,期间传出“银行全员卖保险”的说法。有记者针对此提问谢永林。
“保险这个事,我一直想找机会说一下。在香港、台湾市场,银行零售业务的收入占比中最高的是什么?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什么?是保险。”谢永林认为,平安银行销售保险的员工,水平比招行差之甚远。“我们的中间业务占比不是高了,而是低。汇丰、花旗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中保险是很大的一块。”
谢永林说,一个家庭的资产配置当中能没保险吗?保险是杠杆率最高的金融产品,一年交几千块钱,万一出险拿几十万,这是家庭财务稳定的安全垫。再次,目前中国的保险渗透率不高,还有很多人没保险。所以要抓住一切机会“卖保险”,这是“对老百姓负责任的态度”。
“我认为我们的队伍不光要卖保险,一定要理解保险。绝对不是强迫大家买保险,但我们认为保险是财富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的保险水平跟香港、台湾同行比起来差老远了,需要大踏步前进才行。”谢永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