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亚:因经济新常态而缓建特高压会是个错误
中国能源报:“十三五”我国还要建设哪些特高压工程?
刘振亚:在西方国家研究和工程实践建设都失败的情况下,中国经过十分艰苦卓越的努力,取得了特高压技术成功。现在已投运特高压交直流三万多公里,变电容量超3.2亿千伏安,数量很大。从已建成和开工情况看,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建设特高压阶段。
但“十三五”规划对特高压电网项目不够明确。我认为,“十三五”乃至“十四五”需要抓住战略机遇加快特高压发展。特高压电网是电力高速公路、铁路,如果没有高铁,我国解决不了客流物流问题。电网也是如此。
中国能源报: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下特高压的定位?
刘振亚: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用电速度增幅不太高,但如果因此放缓特高压建设的话,将会是个错误。现在东中部已经核准、开工和准备建设的火电有几亿千瓦,能源局公布到2020年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如果这些容量都建设了,13亿千瓦也压不住,这是很大的浪费!原因就是战略和思想上有欠缺,长期以来都是能源就地平衡、小范围小区域平衡,而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平衡。
实现全国范围内平衡就要有特高压电网,在大市场内调剂余缺,多的消掉,少的补上。要让东中部少上机组,特别是少上火电,欠缺的电用西北部清洁能源补上。现在中东部市场都被火电占据,导致西部清洁能源没有发展空间。中国水电还有几亿千瓦开发潜力。不开发的话,水就会白白地流,“流的都是煤和油”;风和太阳能是大自然给的,不用白不用,如果把新疆、甘肃、四川等地的水电、太阳能、风电开发出来,用特高压送到东部,东部还用再上煤电吗?所以特高压电网需要有重大的突破。
中国能源报:如何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刘振亚:清洁能源理应快速发展,但能否实现快速发展与政策、市场有关。有清洁能源的地方当地没有消纳能力,外送特高压项目又需要审批。东部已经上了这么多火电,清洁能源又没有市场,换言之,是布局出了问题。布局有问题,再怎么调整也难以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中国能源报:有没有办法调整?
刘振亚:大的趋势是清洁能源的竞争力在逐步上升。我们预测,2025年前,无论风电还是太阳能,所有清洁能源的经济性将全面超过所有化石能源。例如,太阳能到2025年发电成本可以降至1-3美分/度电,而所有化石能源都做不到这一点。那时不用动员大家也会用清洁能源。
中国能源报:“十三五”电力规划提出大幅度提高天然气发电比重,您如何评价天然气发电?
刘振亚:其实我有不同意见。我们国家缺气缺油,用气发电的度电成本很高,这都需要用户承担。天然气发电只能适时适度地用作灵活电源调峰用,而非基本负荷。
中国能源报:能源消费结构如何优化?
刘振亚:两个替代,一个回归。逐步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能源报: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就要先构建全国一张网,国网和南网会不会合并?有没有时间表?
刘振亚:会不会合并有经济的、政治的、人文的、人事的多种原因,我不得而知。但怎么做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建立大市场是有客观标准、客观规律的。信息通讯互联网已经覆盖全球范围,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全球交通网也基本成雏形。但能源网是个短板。
我提出世界上最大的三网要融合发展。交通网最早,已有上百年历史;信息通讯网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但发展迅速。能源网是最落后的,为什么?因为能源人思维观念落后,跨国的电力公司也不多,其他行业的跨国公司很多,当然我主要是检讨自己。
过去人们对油气煤等化石能源有依赖,但觉得“有的用就行了”,小富即安,所以电力技术发展严重滞后。特高压交直流是重大突破,可以送1500公里、500万千瓦。有了这样的技术就可以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把各种能源变成电,将来能源网发展的趋势必然是电网。这也让化石能源回归了工业原料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