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香港的机会重点在哪里?中资投行业务在这个区域如何相融发力?

2017-02-09 12:06:00

 

来源:

中资企业跨境融资、并购热潮催生了中资金融机构香港投行的崛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底,香港中资投行接近100家,涵盖银行系、证券系、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以及围绕金融服务的一些中介机构,银行系、券商系是其中的主力军。

浦银国际总经理贾红睿描述:“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从融资角度来说,香港连续两年资本市场市值全球第八。IPO融资量已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其中60%-70%IPO融资来自中资企业,按中资企业海外融资总量中,98%都在香港市场 。”

这些中资企业的IPO案例中都不乏中资投行的身影,在业务需求继续增长的趋势下,银行系香港中资投行也加速发力,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综合化战略的重要平台。

香港的机会重点在哪里?中资投行业务在这个区域如何相融、发力?

银行系香港投行架设:浦银国际样本

银行系香港投行业务规模较大者主要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银行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进入香港市场,但普遍主攻投行业务的转型则是在2005年前后。

中资银行香港投行的设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对原有香港区域内全资子公司的重组改造,二是通过收购香港本地投资管理公司取得。近几年,香港市场的新进者主要应用后一种。

对比多家银行系香港投行,运作模式也较为相近,普遍采用由银行设立全资控股子公司,再根据香港金融体系下的投行规范,由香港子公司下设各类孙公司分营不同业务,其香港子公司也根据业务需要在内地和其他离岸地设立投资管理平台。

以浦发银行为例,其香港全资控股子公司浦银国际的运营架构由三家香港子公司、多个专业化离岸和在岸基金架构组成,包括浦银国际融资有限公司、浦银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浦银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两家境内投资管理公司和在开曼设立的离岸投资管理平台。以便于在境内外开展直接投资、资产管理、企业融资顾问等各项业务。

贾红睿表示:“香港中资投行普遍采用这样运作架构便于管理和风险防范,将卖方和买方业务通过子公司形式分开,构建防火墙,符合香港监管和市场惯例。”

目前,浦银国际旗下子公司获得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第一类(证券交易)、第四类(就证券提供意见)、第六类(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以及第九类(资产管理)牌照,形成投行全产业链。

在21世纪资产管理年会上贾红睿曾表示,相比其他金融机构,银行系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两点,一是对客户的深入了解,二是可以根据海外投资收购项目状况提供较高的杠杆,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通过海外投资收购实现产业升级。

投行港式产业链

虽然有人提早蛰伏,但业务爆发的时点仍在近几年,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所见,银行系香港投行的业务呈现一定的共同点,即围绕上市前、上市、上市后的投行产业链条上产生的需求全面覆盖,同时发展资产管理和证券经纪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中资银行香港子公司的业务主要来自母行客户,作为银行体系内联动的一环,香港投行需要尽可能满足更多需求,搭建全牌照业务。目前业务规模仍然较小,难体现出个体特色,随着成长或将走向个性化。

相比市场的先入者,浦银国际成立时间不到两年,但各项业务发展迅速。其2016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27亿港元,截至2016年末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港元。

贾红睿透露,2016年中期拿到债券承销资格后,已落地11笔海外债券和优先股的发行和承销,总融资金额约36亿美元,加之年内完成的中信建投、兴证国际和大森控股等香港IPO承销项目,年度业绩或较快增长。

2017年,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贾红睿认为,目前中资银行系境外投行主要机会有三个:

首先,在人民币国际化中,随着人民币向重要的国际投资及储备货币转变,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的存放、融资、外汇交易,以及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交易的重要市场,未来跨境投融资业务需求巨大,为资管、直投、经纪业务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在全球范围,尤其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具体项目融资、跨境贷款等投行业务需求。

同时,国内企业“走出去”将驱动跨境投融资需求快速增长:一方面,中资企业需通过海外资产配置,以获取高新技术、市场和具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的外部资源,从而实现产业转型或升级;另一方面,中资企业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等国企改革试点,也需要通过国际化平台开展大量的股权交易。

然而近期针对跨境并购的监管环境也出现变化。银监会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经营行为提出新的要求,出台系列政策,意在防范跨境并购贷款、跨境担保等领域业务风险,将让审查趋严,市场认为这可能导致跨境并购有所放缓。

贾红睿认为,银监会对金融机构向企业走出去提供并购融资服务提出要求,但并未限制。主要针对母小子大、有限合伙、非主业的收购现象,要求在做的过程中,并购方和并购融资方都要审慎,注意产业的匹配性、后续整合能力、国别风险,跨境并购的趋势不会改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