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心病”:如何攻克发动机难题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与国产干线飞机一样,国产飞机发动机的研制,作为中国战略关键性行业中的短板,一直都是中国航空业的一块心病。
航空发动机被喻为飞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飞机的“心脏”,每年中国从空客和波音公司引进的商用飞机上,都需要装载更多数量的发动机,而这些发动机,基本由世界三大发动机供应商GE通用电气、罗-罗和普惠供应。
目前,尽管中国的军用飞机已经配备了国产发动机,但国产客机新舟60、ARJ21却仍要使用国外的发动机,一些大涵道比大型涡扇发动机关键技术也有待攻克。
与国外差距大
“发动机可以说是飞机研发中技术难度最大的部分,其价值自然也就更高,一般发动机的价格可以占据单机成本的25%~30%。”曾经参与过多款国产飞机研制的飞机制造专家周济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商用飞机的发动机制造主要被GE、罗-罗和普惠三大发动机生产商垄断。
周济生指出,尽管中国的军机已经可以配备国产的军用发动机,但与国外的发动机相比,差距依然比较大,“差距是多方面的,包括工艺、冶金、设计、制造等”,而与军用发动机相比,民用发动机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了,加工制造也更加复杂。
据记者了解,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很大,研制时间长,从研制到生产一般需要15年,发达国家大多严禁向国外转让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甚至在西方国家之间也不例外。
早在2012年7月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就将航空装备产业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第一个项目,明确提出要突破航空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化。
在抢占发动机市场大蛋糕的“战役”中,一直担负着中国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零部件研制任务的中航工业集团,最近几年就一直在加速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突破和布局,同时还尝试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以加快获得国外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比如旗下的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就先后完成了对美国大陆发动机公司和德国Thielert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的收购。从而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系列航空汽油活塞发动机和全系列航空煤油活塞发动机的供应商,这类发动机主要应用在通用航空市场。
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目前明显处于短板的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今年8月,中航工业所属的发动机业务资产从中航工业剥离,注入到了全新的航空发动机公司,从而实现飞机主机与发动机生产的分离。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