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行
近日,“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在谈及日前英国《经济学人》发布的“中国在2015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的排名中列第42位”报告时,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基本处于良好状态,但国内粮食产量高、粮食库存高及进口粮食数量大并存的矛盾依旧困扰着粮食安全。针对这些安全威胁,我们将继续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农业生产科技投入等措施,充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三高”矛盾依旧存在
随着今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即将“出炉”,外界关于中国粮食产量与安全的讨论也开始增多。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维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社会对于中国粮食问题的关注更多还是落在“三高”问题上,即国内粮食产量高、粮食库存高及进口粮食数量大,特别是高产量与高进口这对矛盾,尤为“惹眼”。
数据显示,产量方面,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亿吨,已连续3年超过6亿吨,并实现了“十二连增”;库存方面,当前,玉米库存量超过2.5亿吨,严重供过于求;进口方面,近5年来,大豆进口逐年增长,5年统算对外依存度高达83.8%,2015年,中国大豆进口8169万吨,算上食用油及谷物,中国粮食进口超过1.2亿吨。
何维达指出,出现“三高”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粮食生产结构的不均衡。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生产小麦、稻谷和玉米,而大豆生产则相对薄弱并逐渐发展成为短板。而且,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会导致产需缺口。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表示,粮食生产成本、土地利用成本、劳动力成本、农业物资成本在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本来就比我们低,且最近还在下滑,国内粮价和进口粮价巨大差距也引发了市场进口的增加。
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在“三高”问题的冲击下,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我们到底该怎么认识?何维达指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基本还处于良好状态,当前,中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二连增”,而且粮食长期处于丰收状态,粮食的收购量、库存量也在随之攀升,市场粮源非常充足,各个方面的粮食需求都得到了持续可靠的保障。
“但基本安全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大豆等产品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粮食生产品种的结构性矛盾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同时,考虑到我们大量的人口及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这都对我们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小的挑战。”何维达说。
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洪涛指出,当前,中国粮食行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小麦基本安全或者弱安全;稻谷基本安全或者弱安全;玉米供过于求不安全。食用油、花生、大豆进口率太高不安全。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此外,耕地淡水资源、农业的有效劳力,还有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些都对粮食生产有刚性约束,而且这种刚性约束越来越突出,粮食进一步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将长期面临消费刚性增长、生产硬性约束的双重挑战。
供给侧改革再发力
虽然面对一系列挑战,但中国依旧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专家指出,目前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如何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做了很多努力,形成了很多重要思想和政策。如最近提出的农业耕地“三权分置”,把土地权利分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以此推动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扩大种地面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完善结构,让供求来决定价格,让价格真正回归市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和农业的产品结构。据了解,近些年,中国已经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2014年,国家启动了新疆棉花、东北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2015年,国家又取消了油菜籽的临储政策,同时启动了玉米价格改革。
“为了不断提高应对粮食安全威胁的能力,还应该继续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金融的支持;二是在保证小麦、稻谷及玉米生产充分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增加大豆等产品的生产;三是加强农业、粮食生产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力。”何维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