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电成为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当地时间11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南部城市马拉喀什召开,被广泛地认为是落实《巴黎协定》的行动大会,但是未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仍将面临严峻挑战,改善能源结构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记者近日在中广核集团公司看到,这家走过22年历程的清洁能源公司,目前在运核电机组19台,总装机容量2038.4万千瓦,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五大核电运营商;预计到2020年,中广核核电在运装机容量将突破2600万千瓦,跻身世界前三。快速增长的背后,亦说明发展核电成为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仅占据1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大会是《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被广泛地认为是一次“落实行动”的大会。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了碳减排目标——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尽早达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显示,在考虑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203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大约在55亿吨标煤。从能源供给侧结构来看,预计到2030年水电装机极限达到约4亿千瓦,风电、太阳能发电乐观预计也分别达到4亿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占届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17%、4%、2.74%、1.27%。如果要实现20%的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2030年核电装机应达到1.2亿—1.5亿千瓦,占届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5%左右才能有效支撑。
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选择的另一个强大支撑是如何驱散华北的雾霾?现阶段,我国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煤炭的消费比重仍然高达64.4%,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仅仅占据12%。能源供给侧结构不合理导致环保问题日益突出,雾霾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与化石能源相比,核电的减排效应非常突出。据测算,大亚湾核电基地六台机组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约1471万吨,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约3619万吨,二氧化硫约35万吨,氮氧化物约23万吨,环保效益相当于在珠三角地区种植了近10万公顷的森林。
未来10年国外预计有70台新建机组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但是未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日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16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即使《巴黎协定》得到充分落实,预计各国将排放540亿吨至560亿吨二氧化碳。这一数量远远高于在本世纪把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所需的420亿吨。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仍将上升2.9摄氏度至3.4摄氏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认为,虽然《巴黎协定》已经生效,但是未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仍将面临严峻挑战,各国政府有必要采取紧急措施,进一步减少排放,将气候变化的危害降到最低。
把发展核电作为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很多国家作出的抉择。
海外核电项目开发空间巨大。中广核集团将全球核电市场划分为东南亚、西亚中东欧、非洲等区域,分区域全面跟踪全球核电市场发展动向,对“一带一路”上的捷克、波兰、保加利亚、英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肯尼亚、哈萨克斯坦、孟加拉国等市场长远布局、精耕细作、务求实效。中广核先后与白俄罗斯能源部、越南国家电力公司、泰国国家电力公司、乌克兰国家核电公司、捷克能源公司等20余家对口企业或政府主管部门签署核电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意向书,为后续合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据统计,未来10年国外预计有60至70台新建机组的市场空间,同时还将有30至40台机组退役,20至30台机组延寿。目前,全球具备成套核电技术出口能力的企业有12家,其中包括3家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作为世界核电市场上的后起之秀,在核电技术出口方面正成为有力的竞争者。中广核的国际化战略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旅程,这一旅程恰恰是主要围绕“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开展的,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
预计到2020年,中广核核电在运装机容量将突破2600万千瓦,跻身世界前三。
构建了成熟的核电产业链
中广核的这些核心能力和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同行和国家所认可,这是中广核进军国际核电市场的底气。除了规模上的优势,中广核还具有三大核心能力:科技研发、工程建设、生产运营。
在科技研发方面,中广核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以及ACPR50S海上小型堆和ACPR100陆上小型堆,并已在四代及其他先进核电技术路线方面积极布局,掌握了数字化仪控系统、先进核燃料组件等关键技术,是世界核电领域强有力的创新者。
在工程建设方面,中广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连续30多年不间断建设核电站的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核电建设经验、人才,并与国内外合作伙伴构建了成熟的核电产业链。中广核具备在国内外同时建设15至20台核电机组的能力。
在生产运营方面,中广核的业绩世界一流。截至今年11月3日,岭澳核电1号机组已实现连续安全运行3906天,在全球同类型64台机组中排名第一。按照世界核运营者协会,也就是WANO设定的关键指标来看,2015年,中广核14台在运机组,共有71.4%的指标达到世界前1/4的先进水平,66.1%的指标达到世界前1/10的优秀水平。
此外,中广核立足于提升核电站的安全性,提前布局先进核能系统。2015年底,中广核自主研发的ACPR50S海上小型堆被纳入国家能源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ACPR50S采用全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事故情况下不需要厂外电力,7天内可不需要人员干预,半潜式深吃水设计,充分利用海水作为最终热阱并提供天然的辐射屏蔽,可有效避免由于冷源损失造成类似福岛事故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