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财经观察:我们都错怪了万能险?

2016-09-06 17:08:00

 

来源:

最近随着宝万之争的不断演化和保监会关于万能险监管风向的变化,万能险这一富有争议的话题再度被热炒,万能险真得是媒体和大众口中的洪水猛兽和毒药吗?太多人想搞明白这个问题了。

当前的批判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万能险发展太快,中小保险公司疯狂圈钱,保险不再姓保,沦为融资平台;二是拿着投保人的钱到处举牌,一点儿都不稳健,资金运用风险巨大,老百姓的钱会血本无归。

真得如此吗?万能险表示:这个锅我不背,也背不起!(关于资产驱动负债、关于万能险资产负债匹配、关于现金流管理、关于资金运用结构、关于险资的投票权等等诸多问题,我和行业的其他资深人士已经在过往谈过多次)

首先,不是万能险发展太快,而是保障型产品发展太慢。根据中国保监会项俊波主席答记者问:万能险在国际上其实是一种成熟的产品,而且是一种主流的保险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它有独有的特点,同时兼具财富管理和风险保障的双重功能。

万能险在美国已经有37年的历史,到中国来是2000年开始引入。2015年我们有57家人身险公司开办了万能险,保费收入占整个人身险市场的28%。在美 国、韩国、日本这些国家,万能险占整个保险市场的份额大概是40%左右,就万能险险种来讲,市场占有额我们和国际上还是有差距的。

最近中国保监会黄洪副主席讲话指出:我们登记的保单大概是14亿张,这个保单的数量看起来非常庞大,大概每一个中国人有一张保单。但实际上大概我们用长期寿险的标准来衡量,13.7亿中国人,真正购买了长期寿险保单的只有4千多万人。

美国寿险协会显示,万能险自1979年在美国诞生后大受欢迎,到1989年即获得了38%的市场份额,此后常年保持在35%—40%左右的市场份额,是美国 保险市场的主流险种、主流业务。万能险、投连险自2000年引入我国便引发了保险消费者的青睐,万能险、投连险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三成。

再回顾下2011年保险业前辈李良温当时的一段观点:寿险产品定价利率2.5%,已是10年不变,当下比一年期存款利率还低100个BP,这种定价利率有利于投资者,但保险消费成本太高啊!

所以不管怎么提倡大力发展传统保险,传统型保险费收入在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61%下降到2005年的26%,到2010年又下降到9%。

这就是为什么当下中国寿险市场上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原因。消费者利益得不到保护的产品谁还买啊?提倡的人不买、保险人不买,连自己都不买的产品,还能卖给谁呢。没有消费者利益哪来的企业利益啊。行业又有何声誉可言呢。

作为从业者,你还认为是万能险发展太快吗?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是保险消费者的利益长期得不到重视,是保险产品的供给侧改革迟迟没有到来,而恰恰是在2012年保险投资渠道放开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万能险借助市场化的政策实现了大发展。

而同期,保障型产品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消费者会对人保寿的按健康等级定价的定寿产品、弘康的投资和保障分离的低价重疾、阳光的精算定价报告公开的重疾产品给予高度认可,背后的原因很多人想过吗?

降低保险产品消费“门槛”,让消费者享受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者获益中实现保险企业盈利,这就是答案。

很多人可能会不服,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保险业30年,长期寿险保单只有4000万人,按照人均保费5000元计算,也仅仅是2000亿元,而现在保险行业 的规模2015年为2.4万亿,这还不包括被视为洪水猛兽的7600亿元的万能险,只占行业保费收入的8%左右,占行业总规模的6%左右。

讲真,我不知道那些天天声称回归保险保障,创造内含价值的监管者、从业者、媒体、社会大众,看到这个数字后,会不会反思过去30年,即便不发展万能险,你们是怎么让保险姓保的?你们还觉得是万能险发展太快了吗?难道不应该是保障型产品发展太慢了吗?

其次,险资举牌不是太多,股权投资不是太多,而是刚刚开始。

根据中国保监会监管政策,一般而言,权益类投资上限为30%,不动产类投资上限为30%,其他金融资产为25%,境外投资为15%。如果是投资蓝筹类股票, 权益类投资上限可以上升到40%。2015年A股牛市期间险资权益类投资最高也就在16%左右,经历股灾后2016年上半年险资维持在10%上下,距离最 高上限空间巨大。

而从大家热衷的国际比较而言,美国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过程中,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大比例上升,从1975年前后的不到10%上升到30-40%左右;英国权益类尤其是股票类资产占比超过40%,为所有资产配置类别最高。

如果是按照某些人士的外行评价,这些国家全都是把保险作为融资平台去炒股,把老百姓的血汗钱不当回事?如果这些人的投资策略,保险资金2016年应该超配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简配权益类投资产品,这种投资策略在长期利率下行的过程中风险不大?我表示深深的怀疑。

再来看看很多人热衷的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分布:在伯克希尔的保险资金配置中,股票是第一大类资产(37%到48%不等)、现金及其等价物居第二、固定到期证券第三。作为财险公司之一,该公司的这种模式与美国财险资金的主流配置模式并不相符。

那么到底是巴菲特这么多年冒险大错特错了呢,还是说很多从业者原来的认识根本就是错误的?伯克希尔的这种配置模式是以资产负债结构中大量的股东权益为后盾,是以现金类资产对负债的大比例匹配为基础,以股票投资收益的相对稳定性为依托的,这才是关键,而不是简单的比例结构。

而对于万能险发展后带来的险资普遍举牌上市公司的问题,很多人往往称之为门口的野蛮人,认为险资就不该去举牌,也不该去并购。其实呢,以美国为 例,2003-2012年,保险公司主导的市场并购共有185件,平均每年18件左右,其中跨行业并购约占50%。国外保险资金也不乏从事企业并购的例 子。

根据德勤的研究显示,2013年国际主要市场,保险公司主导的并购涉及企业达54家,涉及资金1022亿美元,如美国 Progressive财险公司并购ARX holding Gorp(主营全球电子商品供应)。可见保险资金(含万能险资金)并购(含跨行业并购)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是比较常见的。只要依法、合规,有利于整合资源和 实体经济发展,社会各方就宜理解支持。

在目前市场利率大幅降低的条件下,保险公司加大股票投资的比例是大势所趋,因为固定 收益类投资收益率水平不断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下降到2.8%的水平,投资级别的信用债收益率下降到3.5%的水平,而股票市场业绩优良的上市公 司的市盈率只有不到25倍,相当于4%以上的收益率,超过信用债的收益率水平,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长期能够持续稳定增长,今后收益率水平还会进一步上升。

长期来看,无风险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优质资产包括股票资产的价格上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对于保险资金来说,目前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更具备长期配置的价值。

至于富有争议的万能险投票权问题,目前法律中没有任何针对具体险种的投资限制。《保险法》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上明确,保险公司是负债经营,不论资产端运用是赚还是亏,都不可改变负债端保险合同的偿付责任。对于规则和投资人的权利,都应持尊重和认可的态度。

作为一种投资性寿险,万能险资金并入险企的资产负债表,属于表内资产,而非受托管理的资金。保险公司有权进行包括投资在内的各种处置,以履行对投资者的保障 和收益承诺。如果存在现有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那么这个责任也不应该由万能险自身去承担,而是应该一边承认已经存在的事实关系,一边另外进一步完善明确法 规是另一方面的事情。

所以,文章讲到这里,你觉得万能险还是真正的问题根源吗?很多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错把问题的表象或者问题的中间原因当根源,而忽视了对问题本源的追寻,或者呢,被偷换了概念,把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向了一个相关但不具有因果关联的问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