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中国是否依然是受外资青睐的投资热土?

2016-06-23 12:24:00

 

来源:

中国是否依然是受外资青睐的投资热土?答案是肯定的。根据中国商务部的信息,2015年中国吸收外资规模再创新高。2015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575家,同比增长11.8%。

但是,根据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在华商会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国这片外资投资热土上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而外商企业作为这片热土上的“登陆者”,依然期盼着一些“桎梏”能够被解除——这些变化与诉求,既构成中国吸引外资的挑战,也为外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新课题。

外资企业呼吁开放更多市场准入

继今年1月中国美国商会发布《2016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后,6月初,中国欧盟商会又发布了《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6》,紧接着,中国日本商会于6月20日发布了《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6年白皮书》。

美国、欧盟、日本的在华商会,由各国(经济体)在华的外资企业组成。每年例行发布的上述报告,目的在于分析各国(经济体)在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预期,并表达对于中国政府政策制定的期望。

与中国总体引资额再创新高的“热”形成对比的是,美、日、欧企业的在华投资和经营整体上让人感觉到一丝“寒意”。有以下一些数据:2015年,日本对华投资额度为32亿美元,同比减少25.9%,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准备在今后一两年内扩大在华业务的日本企业从2011年的66.8%下降到38.1%。2016年,准备在华扩大运营规模的欧洲企业的比例为47%,比2015年下降了9%,比2013年下降了39%。77%的美国在华企业感觉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七成在华经营10年以上的欧洲企业认为,他们不如10年前受欢迎。

让这些外资企业扩大在华业务时有所犹豫的首要因素在于中国经济放缓。此外,这几份报告均指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面临的挑战还在于:中国对于外资企业的执法和监管规定的“模糊性”“不透明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在一些领域的市场准入壁垒,另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外资企业的主要关切点之一。

欧盟商会发布的报告甚至颇为悲观地认为,“中国政府曾经承诺为外资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具竞争性的市场,截至目前并未兑现。”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一些数据来支持“各项改革开放措施初见成效”这一结论。比如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40家,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吸收外商投资占全市一半。不过欧盟商会的报告指出,目前只有15%的欧洲企业进入了自贸区。这份报告认为,对于欧洲企业而言,“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准入”才是“更为明确积极的信号”。

目前,我国已经明确了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所谓的负面清单就是指以清单形式公开划定禁止或限制外资进入的领域范围。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陈凤英认为,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处于中国全面开放的初级阶段,“许多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全建好,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陈凤英认为,目前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负面清单正在交换过程中,如若中美之间的负面清单谈妥,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在华外资企业的负面清单提供一个模板。

欧洲企业期待中欧之间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能够早出成果,它们认为,这一协定将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将为欧洲企业进入中国、拓展在华业务提供所需的确定性。

加工贸易转移东南亚趋势强化

日本商会发布的报告指出,制造业企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强化。以纺织业为例,只有19.2%的日资纺织企业有在中国扩大生产规模的打算。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所长田端祥久表示,根据日本国内进口的统计数据来看,在纺织品市场,中国制造的占比在下降,而产自越南的商品正在增加。田端祥久还表示,随着今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的落实,“日本企业在华的投资肯定会受到影响。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会加快”。

对此,陈凤英认为,随着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环境和土地成本的上升,“有一部分加工贸易肯定是要转出去的”,这一过程将给中国的就业情况带来压力。“转出去有两条路径,一是转向东南亚,二是转向中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她说,“而目前中国的挑战就在于,要想办法把加工贸易更多地引向中西部地区。”

陈凤英指出,一些外资企业之所以更愿意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而不愿意往中国内地去,原因在于“国内的统一市场还未建立起来”。这其中“物流”成本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一批货物从甘肃运到广州,还不如直接从东南亚进口到广东的成本低”。

“中国制造”最终还得靠自己

目前,外界更为瞩目中国资本走向海外这一新趋势。据路透社报道,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额已达到1116亿美元,已超过去年的全年水平(1115亿美元)。

近期主要有:中国化工斥资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药厂商先正达(Syngenta);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中联重科竞标收购美国起重机和建筑机械生产商特雷克斯;海航集团意向收购技术分销商英格拉姆微;美的集团欲以45亿欧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然而,欧盟企业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似乎心存疑虑。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就说:“库卡是德国工业4.0皇冠上的明珠。如果中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靠的是一大批购买清单的话,将是令人遗憾的。”

对此,陈凤英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在向中高端进军的过程中,在海外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品牌、研发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这是一个必经阶段,韩国、日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陈凤英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有利于在技术和管理领域提升自身水平,有助于“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但是“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不在于并购。换句话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此外,海外并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日本企业走出去所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加快自身创新、自主研发才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路径。

外资企业在华面临本土企业挑战

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市场依然是外资眼中不能放弃的市场。

中国欧盟商会的报告指出,绝大部分欧洲企业表示,如能消除市场准入壁垒,他们愿意增加在华投资。美国商会的报告则指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仍位居企业投资目的地前列,有60%的企业仍将中国列为投资目的地前三位,有近25%的企业认为中国是其投资首选。

外资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我国近1/2的对外贸易、1/4的工业产值、1/7的城镇就业和1/5的税收收入,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外资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也进入“新常态”。陈凤英指出,外资企业未来依然拥有其优势,但其优势也正日益面临着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和挑战。“中国市场的选择越来越丰富。这正是与改革开放初期那一轮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不同之处。”陈凤英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