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让自己变聪明的简单句型
编者按:很多时候,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反过来会限制我们的思维。但既然语言可能限制我们思维,我们就有办法——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语言“限制着”我们往好的方向上走。本文中,作者列举了十个可以让自己变得聪明的句型,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启发。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在很多的时候会反过来限制我们的思维。
以下摘抄自《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七章:
……其实,更准确地说,克服自卑只需要“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就好了。在一个“自卑”、“自信”、“自负”几乎全部被扭曲定义的社会里,一个人“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他会被赞誉淹没,因为他太“谦虚”、太“低调”了。其实,他也没做什么,只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去做的事情——让别人舒服。很多时候,所谓“谦虚”和“低调”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这一方案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如果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感受,刻意做到“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那么他必会发现自身的一个重要变化:他的优点与缺点之间的落差被他人为地却同时自然地减少了,而这是一个貌似矛盾却非常合理的结果。这种落差的减小,必然会减缓他的不必要的痛苦。
还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手段,是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的。她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我在讲作文课的时候经常说:“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比如,在股票市场上,经常有人因为在思考的时候用词不当而损失大笔财富——当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价格下跌的时候,他们去描述缩水的市值时原本应该用的词是“账面损失”,而不是“损失”或者“实际损失”,但是,有些人没有经过思考训练,在描述缩水的市值时所使用的词是“损失”或者“实际损失”,于是,一些投资者承受不了心理压力,把手中的股票卖了出去,“账面损失”就真的变成了“实际损失”。反过来,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有些人因为误把“实际损失”当成“账面损失”而错失了减少损失的机会。所以,我认为这位朋友的方法是我见过的非常精巧却又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因为用“特点”这个中性词取代“优点”、“缺点”这种明显带有褒贬含义的词,她就能很容易地做到平静对待自己的各种特点,也平静对待他人的各种特点了。而这一方法背后还有更深的思考。其实,人们口中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对的。“调皮”的小孩子就算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能否认他们更有创造性;勇于冒险的人,在战场或者商场上可能成为英雄,也可能成为烈士;被称为“话痨”的人,也许平时挺讨人厌的,但是当老师就相对更有天分。
概念不清、概念混淆,会使一个人变傻。比如,分不清、处理不清楚“应该是”和“是”的人,常常很痛苦,因为他们所遇到的现实与他们认为应该的情况总是格格不入,进而有搞不清楚之间的界限,脑子里有一个世界,身体却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挣扎,且只能挣扎,最终只能在扭曲中存在。
这样的人最常使用的句型是:
“这事儿原本应该……”
当有人指出他们想的不对的时候,他们会这样回应:
“本来就是嘛!”
……并且带着在其它人眼里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情绪。
这样的人,在成长曲线中,离B点都还有很长的距离罢。
不过,既然语言可能限制我们思维,我们就有办法——我们可以想办法让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着”我们往好的方向上走。以下,是十个特别简单的句型,却可以使我们变聪明——而且还是真正的聪明,而不仅仅是“显得聪明”。
1.真的吗?
遇到任何之前未知的概念、理论、现象、转述等等的时候,都可以问一下,问别人也好问自己也好,去问互联网上最大的大神Google也罢,反正要问,且不止一次地问:真的吗?这个步骤不可或缺。缺了它,就等于缺了心眼。事实上,求真,早就应该成为一种基础习惯。
2.不是一回事儿吧?
婚姻和爱情不是一回事儿吧?读书和上学不是一回事儿吧?历史和历史书不是一回事儿吧?这个句型只不过是用来甄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差异,或巨大,或微妙,但重要的概念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如果是一回事儿,实在没必要有好几个名字。当然,生活也确实很奇怪,一模一样的东西,常常确实有两个名字,比如果子与油条,比如腐乳与臭豆腐……
3.还有什么?
还有什么需要考虑?还有什么没考虑到?还有什么理由?还有什么结论?还有什么事实?还有什么?多问几次,绝对不吃亏。不仅要多问几次,还要反复问,隔几天问,隔几年问。这个句型,会让一个人不由自主地“思考更为全面”。
4.不一定吧?
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与真相。这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永在,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永存。这个句型在处理因果逻辑的时候格外重要。当有人断定A之所以发生是因为B的时候,不妨用这个句型作为起点:“不一定”吧?然后就可以接着思考了,还可能因为什么?——这是第三个句型和第四个句型的组合变体。
5.除非……
这是个比看起来难用多了的句型。需要动用第三个句型,“还有什么?”;不仅如此,还要逐一排查,最终找到那个原本可能没有考虑到,但最终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每次能够正确使用这个句型,都意味着说大脑完成了一系列的高难动作。
6.没法比吧?
定义、分类、比较、因果,是日常生活中反复使用,反复组合使用的基本逻辑框架。“X和Y没法比吧?”就是用来处理比较的核心:被比较的双方应该属于同一范畴,拥有相同的属性。苹果和桔子,都是水果,都可以吃,所以,可以比较哪个更好吃。苹果和袜子,是没办法放到一起的,也没办法放到一起去比较什么……
7.本质上来看……
穿过表象看透实质,是最重要的思维本领。经常正确地使用这个句型,会不由自主地强迫自己多想想。“嗯,看起来是这么回事儿……可实际上呢?”抑或,“嗯,那是肤浅的理解,那么本质上是怎么回事儿呢?”
8.最重要的是……
这个句型太重要了,反复使用这个句型甚至可以锤炼自己的价值观。在因果关系分析中,要找到众多理由中最重要的理由;在概念的使用中,要早到最不应该犯的错误;在比较中,要知道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在分析现象的时候,要看到最本质的内容……
9.没那么简单吧?
有些事儿确实很简单,但更多的时候,人们喜欢过分简单化。第二个句型之所以有用,就是人们倾向于过分简单化,乃至于把原本有重要差异的概念混淆起来使用,乃至于不知不觉落入陷阱。如果一切过于顺利,问自己一句:“没那么简单吧?”常常可能有意外收获。
10.哪儿那么复杂啊?
有些事儿真的没那么复杂。把简单的事儿复杂化,是很多人“刷存在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罢,因为这样会显得很聪明。说来有趣,很多复杂的事情,深入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可以很简单。这里的前提就是,要在深入研究之后觉得简单才真正有意义。在没有深入研究之前,第九个句型更为适用;在深入研究之后,若是没有第十个句型的应用,很可能反过来说明那研究不够深入。
总结一下,以上十个句型,就是值得在生活中反复使用,最终做到“不经意之间依然可以自如地使用”。脑力和体力一样,可以通过大量“运动”获得更多力量。
产业投资内参
有价值的产业投资参考
中投顾问
产业投资咨询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