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财经 >

英特尔展示可以远程通话移动滚轮机器人

2015-07-15 13:59:00

 

来源:

在今年的CES上,英特尔展示了可以远程通话的移动滚轮机器人。如果你是一个美剧迷,《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就研发过这样的机器。谢耳朵因为害怕被病毒感染不去学校,就用电脑显示器做成会走动的机器人,让他的朋友带着“他”去。

如果感兴趣,你也可以考虑现在入手一台中国的明机器人。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明机器人的创始人孔尧这样向记者解释为何看上了人工智能:“创业的方向都是我自己定的。我一直研究互联网技术,知道哪些靠谱、哪些适合做、未来的引爆点在哪儿。机器人真的很酷,比我以前做的在线教育要酷很多,这也是未来的方向。”

应用:从军事到民用

明机器人的底座是一个滚轮,但是能够神奇地保持自身的平衡,上面竖着一根可调节的长杆作为平板设备的支撑,用户通过App即可进行远程视频通话——是的,这确切地说是一个iPad的智能配件。

那么这和一般的视频通话有什么不同?

孔尧举了个例子:“你控制的明机器人行走在丽江,你没有在看路上的景色,而是望向了一个面容忧郁、胡子拉碴的大叔……这是不是很有意境?”

事实上,这个含蓄表述可以直白地翻译成“别人的摄像头你做主”:明机器人是由远处的用户来进行设备的操控,并实现场景位置的移动。远方的人不再仅能看对方希望呈现给你的场景,而是能够实现视角的自主变换。

2014年3月,在温哥华举行的TED大会上,美国“棱镜门”爆料者斯诺登“现身”。当时正被美国政府通缉的斯诺登不可能亲临现场,他本人就是在俄罗斯通过初创企业适特宝科技公司的远端临场机器人Beam实现与现场人士的交流。

明机器人团队则组建于2014年5月。在Pozible网站上,这个团队这样自我介绍:“我们致力于打造最酷的机器人产品,让机器人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买家:个人还是企业?

这或许是个好玩的产品,但是其未来的商业化应用场景何在?

虽然众筹时考虑了企业级应用和个人消费者两个方向,但现在孔尧和他的团队显然更加倾向前者。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Pozible网站看到,明机器人获得了365位支持者,总共获得了11.7万元人民币的支持资金,但这只相当于出售了23台机器人。对这样的成绩,孔尧看得很开,“真正买的人没那么多,就这些我还怀疑有竞争对手买回去用来拆呢!”

他告诉记者,一台明机器人成本大概在7500元人民币,定价是6000元,而众筹的标价是5000元,“现在卖一台亏一台。我现在都不卖,都是送”。

看起来单价很高,但与明机器人的国外“同类”相比已经算是低价了。

适特宝在2014年发布了一款体积较小而且重量较轻的Beam+,前1000台Beam+的售价为995美元,之后的售价为1995美元,这与原先的Beam向企业客户收取的16000美元价格相比有大幅削减。Beam+针对的客户是希望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来与亲人保持联系的消费者以及商务旅行者。

而远程临场机器人公司DoubleRobotics的一款底座有轮的iPad支架机器人售价为2500美元。

孔尧和他的团队认为,最具商业想象空间的还是企业级应用。与重点地域的公共开放机构空间进行合作就成为了他们的营销策略。比如在创客中心、极客智能硬件线下体验店、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摆放明机器人,从而确保异地用户能在远方参观。一旦这些机构都能覆盖明机器人,它们就有机会通过机器人设备变成为服务提供商,通过为众多企业提供服务来占领线下内容入口。

不过,孔尧坦承,现在还是要“少谈商业模式”。“这个东西太新了,你去山寨一个苹果表,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知道怎么用,而我们要一点点调试。”

孔尧对产品有着美好期待:“未来可以增加一些别的交互项目,用手去操纵。还有与虚拟眼镜结合,未来我就不是看屏幕而是处于场景中。操作机器人的帅小伙现在是看屏幕跟我们聊,但是他戴上眼镜的话会感觉自己就在这个场景中。”

资本:投还是不投?

回到略显骨感的现实,作为一家初创企业,最需要担心的事情不过两件:技术和找钱。

孔尧自信地表示,目前在国内,同类型的产品还处于市场空白期。凭借团队与工业设计整合公司洛可可的深度合作,产品在外观和结构方面都具备独创性,即使其他团队想要“抄袭”也绝非易事。

现在,明机器人充一次电需2小时,可实现8小时连续运转充电。其使用的是和特斯拉一样的电极,不用转换器。明机器人的第二代打算做无线充电和自动充电桩,没电了会自己跑去充电。

在供应链上,他们与富士康也有合作。“富士康的人跟我说见了756家小公司,我们是第757家。第一代,我花了高价与洛可可做供应链整合,第一代模式很轻,都是外包的,第二代如果有富士康那很好,我们现在是和洛可可、富士康3家一起研发。”孔尧说。

目前,产品已经获得了结构性的专利,内部软件的专利还在上递过程中,加起来有十几个,此外还有一些算法上的专利。而你或许想不到,这都是由平均年龄25岁的10人团队完成的。

团队成员中,有些本来是朋友,有些是招聘的,还有些是“坑蒙拐骗”来的。“人不很好招,特别是在上海。我们面试了很多人,来了又走了,他们觉得公司太小,没有前途,大公司一个offer就跑了。”孔尧说的时候一脸怨念,也正是因此,他才把寻找资本的事情提上日程。

因为家境优渥,此前的500万元研发成本主要来自于他其他项目的营收和家里的资金支持,但现在他更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外界的认可。“像我们公司做的事其实挺酷的,但只要是比我大的公司给offer就跑了,我们希望人有梦想,为了吃个饭,我觉得没啥意思,要有梦想做出一个很牛的产品。”

在他看来,现在面试很多人不成功是因为面试者觉得公司没背景、没安全感,“有天使轮投了我,大家就觉得我这个公司牛,还有团队信心增大,觉得事情没有白做。”

刚开始接触资本的时候,团队有过不少奇遇。比如资本方会问,“这个机器人怎么能立住呢?”答称:“在一定倾斜角度内可以自动恢复平衡,行走稳健流畅的同时还不会被轻易推倒。”结果对方一脚直接把机器人踹到了地上,把杆子撞折了。“那时候还是我们的样机呢!”孔尧小感慨了一下,没再往下说。

“我最讨厌的是,资本见你的时候求你,聊完就不理你。我发消息给他们说机器人可以开发参观,都没有人理,我觉得非常势利。下次你求着见我,我都不见你。”孔尧提起来还是一脸不开心。正因如此,他把“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贴在了公司的门口。

“我的首轮融资期望是在1000万元。这个世界一共有104家独角兽公司,就是公司没有上市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我希望自己能在5年内实现,这是我的目标。”无论有没有资本进入,孔尧对自己看准的人工智能都充满着信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